哭喪不只是一個口頭講講的字詞,在喪禮上專業人士真正哭起來,的確有聞者傷心的效果。傳統專業哭喪人,哭聲不但要響徹沿路,還要哭出眼淚才夠水平,不然在這行業裏站不住腳。
看電視節目訪問一名哭喪女,又稱禮儀師,或曰送行者,曾以哭喪名曲「孝女白琴」登上BBC新聞,可見哭喪這種風俗,真乃技驚國際。主持人要求哭喪女即場示範哭唱「孝女白琴」,雖然有點尷尬,但果然聽得人起雞皮疙瘩;歌詞大意不外乎「你一路好走、捨不得你啊、你叫我們怎麼辦啊」之類。我和主持人一樣,覺得真可以當專業唱將去了,在哭喪女面前,以前聽過的所謂哭腔都要給比下去。最厲害是唱時眼淚只在眼眶打轉,沒影響到歌聲,唱完了一邊跟主持人對答,眼淚一邊緩緩滴下來。
由發聲到滴淚,過程如此純熟,全因「哭」多藝熟,最高紀錄曾試過一天哭它十次八次,從早哭到黃昏,有時淚腺已經乾涸,但人身肉造,生理反應一層聯繫一層,要唱得讓客戶動容,自己也得動用真感情,要有感情,眼淚隨生理機能配合,不是想忍就能忍,淚水不能想省就省掉,乾了,等一陣子才可以再來,於是出現了落淚滯後反應。欲哭無淚聽得多,需要哭而沒眼淚,原來可以憑專業技術解決,還是首次親聞。
我等淚點特低之人,每隔幾天看煽情電影或惱人新聞哭一哭,有時會對睡不着的人提供一個偏方:不妨試試看文藝災難大悲劇,大大哭一場,不但情緒發洩殆盡,哭也很消耗氣力,會累垮的,哭得夠徹底,睡到自然醒機會大增。
那麼可以想像,哭喪女每日下班後會有多累,而且每天七八次這樣操弄攪動情緒,自己情緒又會不會出現問題?剛才說聽的聞者動容,除了歌聲讓人起寒毛,實在為如此一種厭惡性職業而傷感。孝子賢孫要表達哀傷,為什麼一定要有眼淚,而且要哭得夠大聲才更顯孝心?自己沒這個本事,請人來代替,是要哭給逝者聽還是給來賓看,哭聲越厲害越有榮耀,生榮死哀可謂一舉兩得了。羅蘭巴特名言:「淚水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悲哀不是一場幻覺」,可是對以哭泣為職業的人來說,幻覺與真實早已二合一,難分真假。在我們聽來,悲哀的是這種禮儀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