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引進醫生 以紐為師(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引進醫生 以紐為師(楊懷康) - 楊懷康

醫學會的蔡堅會長就來路醫生兩度在本報撰文表態,強調該會一向支持他們來港工作。然而他透露,在14,000名註冊醫生當中,只約一成是非本地畢業。他認為「在世界各地來說也算是一個合格的比例」。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卻顯示這個比例遠低於英美的水平,跟比例超過四成的紐西蘭比更是瞠乎其後。何以紐西蘭有那麼多來路醫生?
跟我們一樣,紐西蘭有兩家醫學院,每年訓練的醫生數目跟我們不相伯仲,在500名之譜。土產不缺,來路醫生多——在34個OECD國家和地區中,紐西蘭比例之高無出其右——的原因只有一個:給來路醫生開放門戶。如何開放?
即以2017年為例,紐西蘭有15,744名註冊醫生,當中57%(9,055名)為土產,其餘43%(6,689名)是來路的;而來路的比重尚在增加。去年新註冊的醫生當中,土產的有480名,來路的則倍之,達1,049名。這個勢頭若是維持下去,不出三、兩年間,來路跟土產醫生不難平分秋色。

註冊渠道多樣富彈性

紐西蘭跟我們一樣宗承英國的醫療系統,來路醫生主要來自英聯邦國家,情理中事。然而其他地方的醫生亦不為見棄,紐西蘭有來自全球130個國家的醫生。即以中國而言,便有77名,絕大部份更是有專科資格的醫生。此外俄羅斯(50名)、烏克蘭(18名),以至戰亂不絕的伊拉克(109名)、敍利亞(10名)和蘇丹(10名)都有。於此可見,紐西蘭醫學會確實言行一致,提供「極富彈性的不同註冊渠道」讓來路醫生到紐西蘭執業。
所謂不同渠道,主要是按申請人受訓地區而定。最簡便的,是紐西蘭及澳洲醫學院畢業生,其次是英國及愛爾蘭醫學院畢業、完成醫院實習的醫生;再其次的是所有世衞組織認可醫學院(全世界為數達2,800家)的畢業生。可供香港借鏡的,是他們吸納第三類醫生的辦法。
這些醫生到紐西蘭註冊行醫只須通過兩道關卡:一、畢業後,行醫超過33個月;二、在23個醫療系統跟紐西蘭相若的國家註冊執業。這些國家主要在歐洲(北起挪威、冰島,南至希臘、葡萄牙),此外少不了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國;整個亞洲,只有新加坡上榜。符合這些資格的醫生基本上來者不拒。
叫我感動的是,紐西蘭醫學會讓來路醫生作網上自我測試,看是否具備資格。從申請註冊、鑑定證書文件、去當地面試(當中包括考英文水平)到取得行醫執照,大約需時20個工作天。一年到晚都可以申請,而非像香港的醫委會那樣,每年只辦一次考試,過了廟要等一年。
上述說的是普通科醫生,專科醫生則要通過專科考試。該個考試每年舉辦三趟、歷時三小時、全部電腦作答。考試結果不分等級,只分合格與不合格。考試後十個工作天內,電郵通知結果。於此可見,無論是普通科或專科註冊,一切以便民為主。
依我看,紐西蘭給來路醫生發牌,骨子裏是有個基本假設:經世衞認可的醫學院受訓、其資格又得到全球23個醫療水平跟紐西蘭相若的國家認同、有大約三年的實戰經驗;有此資歷,這些普通科醫生的功夫怎會沒有保障?如若他們願意到紐西蘭執業,那又何苦刁難阻撓?
蔡堅醫生的文章稱「若要香港醫委會如新加坡完全一致,僅挑選指定醫學院的畢業生給予臨時註冊,在今日的政治氣候下是不可能的。」他筆底的所謂「政治氣候」語焉不詳,不知是何所指。為了病人的福祉,依循紐西蘭的做法,外判考核醫生資歷的工作給世衞及23個醫療系統走在世界前頭的國家,理應不致踩甚麼政治地雷吧。
以紐西蘭為師,開放門戶,擴大來路醫生的比例至四成,香港公私營醫療機構將有一萬名生力軍,那是一支多強大的強心針呀!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