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比文盲更可怕 - 馮睎乾

思想比文盲更可怕 - 馮睎乾

前天上午寫了〈厲害了,我們的唐唐〉,我指出復旦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順讀表示行動,倒讀表示境界;真巧,晚間看到一則新聞,復旦大學香港校友會副會長徐祖力博士說,順讀是求學後達到的境界,倒讀則強調求學的過程,跟愚見正好相反。徐祖力更說他從前請教老師,老師沒明言怎樣讀才是正確。唐英年掉轉讀,徐祖力則掉轉解,這個香港回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簡直令人拍案驚奇!
想知道原文是行動抑或境界,只要翻翻古人經註,立即水落石出。「博學而篤志」,孔安國注:「廣學而厚識之」;「切問而近思」,何晏注:「切問者,切問於己所學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是行動,抑或境界?還有邢昺的疏、朱熹的註、近人楊伯峻的語譯……統統解作行動,無一例外。我再舉一例,《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國齊家修身」云云,顯然是行動,倒過來讀「身修家齊國治」,就成為狀態,於是接着一段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后」不是現代簡體字,古本如此,通「後」)這樣類比,「博學篤志」和「志篤學博」之別,不就一清二楚嗎?
有smart-arse說,人家校訓的迴文效果,是故意的,勿讀死書。這解法更可笑,其實不用看經註,只要望清楚那個校徽,上書「乙巳八月創立」,是從右讀至左,校名「復旦」也是同一方向,怎麼校訓就偏偏可以向左讀向右讀?若可,是否也能讀「旦復」?早前北大校長讀錯字,道歉時說:「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沒有質疑,何來進步?北大學生也狠批此話荒唐,有人說「思想比白字更可怕」。對,番書仔唐唐擺烏龍,沒什麼大不了,更可怕的是徐博士的曲解──也許你不知道,他是香港教育交流中心總監,還是「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