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們的唐唐 - 馮睎乾

厲害了,我們的唐唐 - 馮睎乾

我敬重崔世安和唐英年,一直以來,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宏揚粵語:前者以驚人的勇氣推廣「粵化普通話」,在國家領導人面前也無畏無懼;後者常常把廣東話俚語搬上大雅之堂,不但在立法會說「嗰班友吊吊揈」,甚至比崔世安更大膽,連英文也「粵語化」,把「昂坪360」講成「Ngong Ping衫碌拎」,語驚四座。只是我從未想過,唐唐連普通話也深得箇中三昧。
日前唐英年應邀出席復旦大學香港校友會論壇,他望着現場的復旦校徽,似乎想引述上面從右寫至左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卻用普通話由左向右讀成「思近而問切,志篤而學博」,隨即惹來台下一陣笑聲。事後校友會會長說,校訓正反讀也一樣意思。真的嗎?「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論語.子張》,是孔子學生子夏說的,全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你能廣泛地學習,牢固地記憶(「志」不一定解「志向」,古人常用「志」、「識」表示「記憶」,我認為這兒解「記憶」較合乎文理),切實地提問,避免不着邊際的思考,那麼仁就在其中了。子夏以好學出名,這金句打通了「學」和「仁」兩個範疇,點出共通點在「厚實」,頗具洞見,甚堪咀嚼。
子夏的話若倒過來讀,文法是通的,意思卻不一樣。原句「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是動態,指稱四組行為;「思近問切,志篤學博」則成了靜態描述,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思考很踏實,提問很切要,記誦很篤厚,學識很廣博」。前者是流動的過程,後者是已抵的境界,怎可能如校友會會長所說,「正反讀也一樣意思」呢?復旦校訓那麼強調學問之道,校友卻寧願連校訓也曲解,為貴介公子文過飾非,真諷刺啊。厲害了,我們的唐唐,他不但懂得普通話的讀音,還掌握了普通話的精髓──有一種權力,叫倒轉嚟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