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導,習近平主席指示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容許國家科研項目經費資助香港科研項目。習近平有此動作,係回應香港24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聯署要求嘅。
於是左丁山問一位大教授:「香港科學家以後會唔會有大把水去支持研究?」大教授素來小心,佢只係回答:「未必」。大教授有頭有面,佢既然答得咁小心,即係話香港各間大學之理工醫科教授、博士唔駛過份歡喜住,而據一般申請研究經費經驗,香港如此,美國如此,申請經費過程都幾長,由學者寫研究建議書開始,要經歷不同審批程序,要與其他內地學者、香港澳門學者競爭,好似上擂台比武咁,要過五關斬六將先至可以成為最後勝利者──得到一筆研究經費。目前申請細節尚未知,如果北京肯進一步來吸引香港學者,可以撥一筆款項(譬如五十億至一百億元人民幣)只供香港澳門科學家申請,內地學者就排另外一條隊,避免香港與內地學者直接競爭,咁樣香港科研學者就發達咯,大把人才會願意留在香港都唔定。但如此方法,會否惹來內地學者反彈呢?
統戰手法五花八門,吸引科學家,用錢最實際,有官費資助科研,科學家先至有機會名成利就嘅箒,美國之吸引到全世界科技精英留美,講穿咗就主要係一個錢字,再加上自由思想環境箒,而又以研究經費充足為最重要,當一家耶魯大學嘅全年經費超過香港8間官立大學經費總和嘅時候,你以為邊間大學會聲名更顯著呢?科學家更願意去邊一間大學做研究呢?
北京願意批錢畀香港科學家做研究,當然有政治目的,亦有實用一面,小小香港,已有幾十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科研底子厚,佢地嘅研究成果可收為國用。其次係呢一班人好可能離港,在英美名校做教授或博士後研究,之後一去不返。如果能夠以工作職位或研究經費引誘佢地留港,與內地結合,總勝過將人才送給美國。益唔益到本地尖子呢?就要睇本地學生心態咯。一位教授有如此故事:一位內地生叩門要求教授收佢為研究助理,教授問:「你想點?」內地生話:「你係MIT博士,我想四年後去MIT讀博士,跟你做研究一定可以幫到達到目的,你放心,我一定考到一級榮譽嘅!」如此進取,剛入一年班已經想到四年後嘅事,本地生大大不如,點夠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