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誘導的微妙 - 黎智英

印象誘導的微妙 - 黎智英

到倫敦的美國大使館申請Global Entry。準時抵達,大使館的電腦卻壞了,被遣回。幾天後電腦修理好了,約好時間再去過。先前電腦壞了幾天,積壓了不少人,要排長龍。
等候好一陣子才被接見問話,因為表格是秘書填寫和在網上提交申請,我沒有閱讀表格,沒準備好就來面試,很多被問到都一無所知,像個白痴手忙腳亂。問話的官員以為我是來混吉或搗亂,問到他有點發脾氣,問得更嚴謹。除了要看我身分證還要出示車牌證明我是香港人,問我在哪裏出生,這麼多年做過什麼,說這幾年退休為什麼表格上還填上公司地址,為什麼填上電郵地址不是我自己的而是秘書的,不是說退休嗎,為什麼還有公司秘書,最近什麼時候到過美國,一共到過美國幾次(我怎記得?),有沒有在美國犯罪紀錄等等,一大堆問題問之不完。好了,問東問西不着邊際,搞了大半天後終於搞掂,那時我已給弄得滿頭大汗,拖着疲累的身體從監獄離開似的。
搞妥手續,走出大使館,我想:唏,每年不過到美國一兩次,何苦申請什麼Global Entry以致搞出個大頭佛!唉,都是上次到美國,在機場排隊過關,見到用Global Entry的人不用排隊問話,方便快捷,想也沒想就請秘書為我安排申請Global Entry, 因而出事。「用Global Entry不用排隊問話」,這個印象先入為主,催生了一連串倒模式的行為,令我有點驚訝,先入為主的印象在我們潛意識催生的力量多強大啊!
先入為主的印象對營業推銷尤其重要!Elena是天生麗質的美女,一頭披肩金髮,身材高䠷飽滿,明眸皓齒活潑可愛,而且做事仔細勤力,做足功課,見客時能言善道,是位非常出色的營業推銷員。客人每趟見到她便眼前一亮,心中一陣溫暖心情開朗。見客時總是安排她第一個做presentation。
女裝部的買手Jonathan 是她的大客,也是我的朋友,我問他為什麼每次總是安排她第一個做presentation?他說做買手,落單訂貨的那一天大都心情緊張、情緒低落,但有她做presentation、跟她交談過、落了單,便心情開朗,整天都變得輕鬆而樂觀。而且她的準備工夫做到十足,令人有信心,自自然然想先見了她才見其他人。她的生意好也自然不過了。
Jonathan有次跟我說,他約她午膳被婉拒,卻見到我和她午膳,為什麼?我告訴他:我與她毫無利益關係,完全harmless。你卻不同了。
她覺得我毫無殺傷力,那是個先入為主的印象。最初我在接待處見到她,驚艷不已,視她為高不可攀的女神,礙於種族和身分的有別,我連多看她一眼也不敢,更莫說跟她打招呼了。
或許是見到我對她毫無興趣,她反而感到好奇。後來在接待處跟她碰過幾次面,我都目不斜視,擺出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她就更放下戒心,友善了起來。有一次我去見買手,她剛做完presentation 出來,出於禮貌,我問她:「How was it ?」她舉起手跟我high five 說:「Pretty good !」
經過這趟破冰接觸,之後我們見面都有交談,後來更成了朋友。不是男女朋友那種關係,因為我始終覺得她高不可攀,故此沒想過追求她,只當她是普通朋友。跟她出街,途人投以羨慕眼光,我也沒有半點虛榮的滿足感,猶如跟姐姐出街一樣。
是的,她年紀比我大,可以是我姐姐。那時她已廿六七歲,我才二十出頭。不過我們有個共通點,就是我們都是較為出色的營業推銷員。她予人先入為主的印象是外表亮麗的而工作能幹。我的本事是明瞭客人的需要,當然我也打扮光鮮,那是做營業員的必須裝備。她說我對客人的需要有特殊敏銳的觸覺(flair),認為那是學不來的,我當時也有這個想法。後來發現這種觸覺是可以鍛煉出來的。
Elena 只推銷她公司的產品,我是香港廠家的代理,沒有固定產品。我交給客人的貨樣,是研究過百貨公司的銷情而挑選出來的貨品。例如,我常到Bloomingdale's 和 Macy's等百貨公司看其女裝部的銷情,跟那些女售貨員混熟了,常約她們下班後去食飯玩耍。她們樂於告訴我那些貨好賣、那些不好賣、那些特別搶手(當時仍未有Point of Sale 電腦分析)。見得多、知得多,細心研究,慢慢對好賣的貨品形成了敏銳的嗅覺,此非天生的而純粹是日積月累鍛煉出來。而且,Bloomingdale's和Macy's賣高檔貨,我的銷售對象是JCPenney 等大眾化的連鎖店,他們賣的款式時尚通常比Bloomingdale's 和Macy's 遲一個季度,讓我有機會揣摩出那些款式會暢銷。我的flair就是這樣鍛煉出來。
我給客人先入為主的印象不是外表或工作能力,而是他們跟我買的貨都賣得不錯。第一次跟我入的貨好賣,這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令他們從此對我推銷的貨有信心,催生了不斷跟我買貨的意欲。我緊張客人跟我入的貨品是否賣得好,因為我知道不幸第一次跟我入貨便滯銷,以後就很難再做他們的生意。所以第一次跟客人交手我都很小心,不想破壞他們對我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的印象真的這麼重要嗎?
幾十年前,自然科學家Konrad Lorenz發現,破蛋殼而出的小鵝會當第一個接觸到活動的物體為母親,從此依附這個物體直到青春期過後才自立。第一個接觸到活動物體為母親,那是牠先入為主的印象,從此這個「母親」的印象便倒模在牠大腦中,不離不棄。人當然跟小鵝不同,那麼先入為主的印象對人的行為是否發揮同樣重要的影響?
Duke University的心理和行為經濟學Dan Ariely教授就這個問題做了研究,他在《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書中指出,當見到一件新的貨品,我們若是接受其價錢(先入為主的印象),以後這個價格就成為我們願意為同類貨品付出多少代價的參照依據。
他拿了兩瓶不同牌子的名牌紅酒和另外四種貨品,請55位巿場行銷學的研究生,將他們的社會安全保障卡號碼最後的兩位數字寫下來,然後讓他知道是否願意用這個銀碼買那些貨品,包括那兩瓶紅酒。
他叫學生用那兩個號碼為價錢,逐件在貨品名稱旁寫下自己的購買意願。譬如學生的社會安全保障卡最後兩個號碼是23,就用$23來顯示他願意或不願意用這個價錢買那件貨品。每個學生寫出其意願後,他便拍賣這些貨品,價高者得。
他給學生派表格,請他們出價競投每件貨品。學生填好價錢,他收集表格,將競投價格輸入電腦,然後問學生,是否認為社會安全保障卡那最後兩個號碼對他們競投出價有影響?學生都認為這個問題荒謬,都說,絕對無可能!
回到辦公室,分析過學生的競投價格,發現他們都不自覺地將社會安全保障卡最後兩個號碼為參照依據,出價競投。例如號碼是80至99的學生出價平均是$56,而號碼是1至20的學生平均出價是$16!
先入為主的印象主導行為。社會安全保障卡號碼看似跟貨品價格風馬牛不相及,竟又強而有力地操縱我們的意識,那實在是太荒謬了!我們不是小鵝,但我的意識卻如假包換像小鵝般盲目!誰想得到我們的潛意識會不理智到這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