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若欲打造「大灣區人」這個品種,其實很容易的。
就是與其將來由中国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指示特首林鄭站在中環親自打鑼拉票,向路人派發「我是大灣區人」的圓形標籤,最有效的辦法,由特區政府宣佈將政府總部五年內分階段遷往大灣區,港珠澳大橋一小時生活區,第一步每星期二的行政會議,率先在大灣區舉行。
然後是律政司、財政司、金融管理局,也率先北遷。金鐘的政府總部尾隨。最後是香港聯交所也北移,將香港政商中樞,漸「大灣區化」,不要天天都喊「中環價值觀」。如此一來,大灣區人這個品種,就會自然誕生。
先有伯利恆,方有那個馬槽。有了馬槽,才有耶穌。耶穌不搶先在伯利恆的馬槽降生,你叫三博士步行去伯利恆做什麼?叫三位老伯伯去那裏找河南妹揼骨乎?
美國式企業培訓,推銷商品,由AIA保險,到Nu Skin健康食品和護膚霜,美國人會令推銷的人,自己實踐先買一份,這樣人家才會相信你。
但是中国人上了位,天生俱有這個毛病:他喊破喉嚨叫你信的事,他自己不信。譬如普通話教育、國民教育、倡用簡體字等等,打鑼叫你試的人,他自己將子女送去英國讀寄宿學校,或塞入「國際學校」的租界。
特首辦先搬遷大灣區辦公,警察總部當然留在香港島。即使有突發事件,特首林鄭完全可以在大灣區用網絡、Apple、Skype等光纖電纜,全權指揮行動。聯交所主席李小加也在大灣區監看股價,完全沒有問題。
這樣一來,錢跟人走,然後大量的人,就會跟錢走。北遷大灣區定居的香港人,可享受周邊的大家樂、大快活、翠華餐廳聯手為梁振英林鄭捧場的人民幣八折消費餐券,為期半年。鏞記和福臨門也早在大灣區開業。那時還怕打造不成「大灣區人」?
當然,最好的消息是連梁齊昕小姐也棄倫敦三藩市而搬去大灣區住了,在社交媒體英文分享飲酒資訊:Life is awesome here,那時蘭桂坊也有個大灣分坊了。
特區二十年,許多喧吵紛爭,皆同一種中国式的嚕囌,就是自己暗中不願做的,打鑼鼓拚命Sell給你,叫你做。即使敍利亞的橡皮艇難民蛇頭,月黑風高一邊舔口水鬼祟數着鈔票一邊點算人頭上船,他自己也想舉家移民德國再轉英美,他Sell的貨,他自己是真心相信的。全球唯中国人這個民族相反,遂令世界覺得奇怪,開始煩厭而抵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