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兒歌 - 陶傑

粵語兒歌 - 陶傑

粵語有許多歌謠。粵港幼兒很久之前,從外婆或順德媽姐處學兒歌,就懂得唱:「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買子薑。子薑辣,買葡突。葡突苦,買烟土。烟土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樑。屋樑高──」
此粵語童謳,是一冊小百科。首先,平上去入諸韻,都藏在此兒歌裏。「突」、「薄」、「角」等,皆仄中之入聲。「光」、「塘」、「香」等,則亢揚之平聲。小孩學語的同時,先循此捷徑,修畢了基本的音韻學。然後是其中珠江一帶的植物蔬果:子薑、葡突、菱角。葡突是苦瓜的別稱。還有一樣烟土,可以推測,此謳當成於道光年英中貿易戰爭後,因為鴉片其時大盛。
為何是其後呢?因為好好的一首歌,唸到這裏,急轉直下,突現殺機:「屋樑高,買張刀,刀切菜,」有如戲劇的一個Twist:「切死兩個紅毛番鬼仔」。
紅毛人早在明末就有。葡萄牙人來澳門,荷蘭人進駐台灣。鄭成功打荷蘭人,是福建那邊的事,與珠江這帶無關。而澳門的紅毛人與粵人和平共處,曬網通商,並無白刀子進紅刀白出的刻骨仇恨。
哪裏的紅毛人何時結下了樑子?烟土一詞可見端倪,當是林則徐銷鴉片關押英商,英軍進攻三元里之後。
此兒歌還有中國古典文學的「賦比興」技巧。前面大篇,押韻吹水,千里來龍,終於煽動幼兒仇恨洋人的那一句「愛國主題」。有如忽然從桌子底下抽出利器,八月十五殺韃子,一首童謠好似一大段江湖的黑話暗號,無關痛癢,突然暴力血腥高潮收煞。塔倫天奴的戲,就是這般風格了。
今日的大陸北佬,來到香港,竟然敢指手畫腳稱講粵語即不愛國,指粵語是一種「方言」甚或外國話,港英餘孽,跟在後面答應,真不知地厚天高乃爾。
由這種歌謠薰陶出來的,最劣當可至香港的「維園阿伯」,至少當不會做太監。明清兩代,至少沒有聽過太監有一個是廣東人。這一課異形品種,盛產直隸,即今日的河北,山西也有。因為「刀切菜」,此粵語童謠指引,叫你切死兩個鬼仔,沒有叫你低頭往褲襠自宮。不過人口南北移流,香港二十年漸也多穿西裝講廣東話的太監了,此所以這首歌仔,講到引刀這句,確實有一點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