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人士近日不斷向香港年輕人推介大灣區,更提升到身份認同層次,在「人心未回歸」的環境下,自然引起陣陣爭論。不過,作為「珠三角城市群」等概念的延伸,對自改革開放以來,經常陸港兩邊走的商人來說,「粵港澳大灣區」不過是新的概念。問題是在2018年,大灣區是否比1980年代初的廣東吸引?筆者在深圳居住、香港工作,願從個人經驗、實際操作探討這議題。
北上工作沒有優勢
大灣區包括港澳以外的九個廣東省城市。對習慣大城市生活的香港年輕人來說,首選必然是廣州、深圳。港青在這兩個城市確實有教育、語言上的優勢,但也離不開實際的問題。就是哪些工種既是香港人認為有前途,而大陸僱主又願意以更高薪、更繁瑣的手續僱用一位香港人?明顯地,從低技術到即使需要外語能力的白領,均不在此列。他們聘請一位中山大學的畢業生合理得多,餘下的便是近年確有港青北上從事的資訊科技等新興行業。不過,雖有港青在深圳獲得「天使」支持創業,但同時面對國際級人才的競爭。事實上,大陸三大科技界巨頭BAT(即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已有不少員工具有如Google等國際科技龍頭公司的工作經驗,港青即使在深圳亦要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
第二是大灣區的創業空間。與80年代相比,不再是帶一筆資金北上設廠便可致富,即使是小生意亦已難以起步。先不論深圳、廣州,即使是東莞、惠州等次一級城市,已建有大型購物商場。這些商場以戲院、餐飲及超級市場三大支柱配如Uniqlo、H&M等快銷時裝維持客流量。餘下的店舖純粹作櫥窗推廣,人流並不多。主要原因是國內網購發展迅速,日常生活已走到網上,真的租舖創業定必面對客源問題。自去年起,國內超市已結合互聯網,以「新零售」模式經營,推出如在電話落單,在所覆蓋3公里內,最快30分鐘送到府上的服務。那麼,港人又是否適應如此與香港異同的營商環境?
再者,在主流媒體歌頌大陸科技發達的同時,忽略了境外人士在大陸的不便。例如,開設銀行戶口,近月已有個別銀行要求申請人提供在大陸的住址證明,而這門檻所影響的是需要實名登記的電子支付。先不說創業,到過大陸旅行都知道,沒有微信支付、支付寶,購買展覽、景點入場券,甚至是餐廳點餐、投寄快遞都是極為不便。當然,現金還是可以用,但往往要走到另設的窗口排隊購買。這些行政成本,對陸港兩邊走的港人來說並不陌生。
最後是我們如何理解「大灣區」。如上文提到,香港青年習慣在大城市生活,如何適應城市規劃較落後、巴士班次疏落的環境是很現實的問題。根據《第一財經周刊》旗下城市數據新聞項目新一線城市研究室發佈的《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廣深二市固然是一線城市,東莞為新一線城市(同級的有成都、杭州等),餘下的為二線(惠州、佛山、中山)及三線(肇慶、珠海、江門)城市。上文已提到在廣深創業的困難,同時又有多少人適應在創業成本較低的二、三線城市生活?這個排行榜正正是基於商業資源集聚度(如品牌店、超市總數)、未來可塑性(如空氣質量、融資規模)等因素。相信試過在二、三線城市,在汽車站下車一刻,面對開天索價的出租車司機,必然有所體會。試想想,又有多少個上海青年,走到常州、南通創業?
魏仲甫
居深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