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不失身份(自由黨青年團副主席 謝翹章) - 謝翹章

融合不失身份
(自由黨青年團副主席 謝翹章) - 謝翹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其中一個大方向,港青能參與其中,分享發展紅利,絕對是一件好事。但現時社會對香港青年人在大灣區的發展產生疑問,反對意見主要有三個:第一,內地技術人才不足,法制及文化跟香港也有差異,或令港人發展困難;第二,有輿論害怕日後只有大灣區人,沒有香港人,產生身份危機;第三,有青年人反映對大灣區的了解不足,不願離港太遠。
筆者希望從純粹商業角度、發揮香港人長處、幫助港青個人發展和補充香港不足四個角度去釋疑。
從商業角度考慮,由於內地技術、法制及文化跟香港有差異,香港人於這幾方面有優勢,於創業角度不是更有利嗎?舉例說,香港人對於金融方面的知識已達國際水平,相反大灣區其他地方於這方面的知識相對落後,對香港希望創業的年輕金融專才來說,於大灣區發展的邊際效益更大。此外,整個大灣區人口超過6,600萬,對初創企業,這龐大人口市場更適合發展。

借內地優勢發揮所長

港人的特點是走位靈活、處事圓滑,但是創科發展等的技術及經驗相對落後,沒有這些配套,港人發揮這些長處的空間相對狹窄;反觀內地有科技領域領先的優勢,港青於大灣區能借助別人優勢,發揮自身長處。至於身份問題,看看矽谷,它座落於三藩市灣區,由於它科技上領先的獨特性,全世界人也不會忘記矽谷這個名稱。所以問題應該是思考如何發揮香港的長處,建立香港的獨特性,使世人知道大灣區內有香港這個首屈一指的城市。
明白青少年有個人考慮,不願離家太遠以至照顧長輩;於過去多年,有很多香港年輕人為發展個人事業而去外國工作,往往不能經常跟家人見面;所以現在大灣區更適合港青創業置業,從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到香港只是一小時內的途程,香港人就算於大灣區居住也能經常與家人見面,這對比以往情況好多了。
最重要的是,大灣區發展能彌補香港幾方面的不足:營商成本高、居住成本高和產業單一化的問題。香港租金昂貴,成為青年創業者的一大障礙,而且香港住屋昂貴,令香港青年能承擔的創業風險上升。香港的產業過於集中在某幾項產業(例如金融、地產等)更局限年輕創業者發展的可能性。而內地很多地區的營商成本及居住成本比香港佔優,香港二手住宅、寫字樓平均租金每平方米約為400港元及1,100元(中區),廣州約為66港元及200元,香港年輕創業者可以透過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融合,降低創業成本。
香港工業於80年代北移,香港也迅速轉型為一個聞名世界的金融服務業城市。現在香港正迎來另一次的經濟結構轉型,港青宜把握機會,不論創業或置業,大灣區也應該是港青的首選之一。

謝翹章
自由黨青年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