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姐大壽】小思:我不是任白迷

【仙姐大壽】小思:我不是任白迷

【仙姐大壽】
「仙姐對粵劇的厚愛,其志可以移山倒海。」盧瑋鑾(小思老師)邊說邊用小匙攪拌著杯中的紅茶,呈小漩渦。一輩子的堅持,仙姐牽動的漩渦最終已變成影響行內行外的滔天巨浪。這點,小思老師最明瞭,畢竟她們都曾為人師表,且是相知相交半世紀的朋友。
小思是第一個人在《中國學生週報》寫雛鳳的,遂促成1970年大會堂經理特邀雛鳳以「鳳和鳴」團名,在大會堂為學生作普及演出專場。得任白全力支持,票價僅收一元。 1968、69年「仙鳳鳴」重演《再世紅梅記》時,更自資買票,請陸離、西西等文友去看,身體力行推動同儕看任白演出,小思是死忠的任白粉絲,似乎毫無懸念。
「有時候在《明報週刊》見到我又出現在仙姐身邊,很多人以為我是任白迷,其實不是,我絕對不是。」斑斑白髮的小思老師說話待人儒雅和氣,但提到這個美麗的誤會,她忍不住提高嗓門,笑著耍手。
原來,與仙姐結緣,小思老師非但不是出於偶像崇拜,更是反過來,源於對仙姐率直而善意的批評,結果贏得仙姐一份識英雌而重英雌的敬重,附加一段細水長流的友誼,延綿五十載。
小思老師小時候偶然隨長輩睇大戲,沒多大印象。長大後偶然也看粵劇,但總覺戲班良莠不齊,有些演出粗枝大葉。第一齣在舞台上欣賞任白演出的是1961 年大學時期,看「仙鳳鳴」《白蛇新傳》。對台上極度嚴謹、認真的演出印象難忘。 1968、69年仙姐重出江湖,改良了兩齣唐滌生的戲寶《再世紅梅記》與《紫釵記》,小思老師去看了,唐劇的精緻感人,「仙鳳鳴」團隊演出的認真細膩,大有驚艷之感。
小思老師的一位朋友看得戲多,常提及「粵劇何以會嚴重的良莠不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她懇切寫過信給仙姐討論,而她們看完《再世紅梅記》與《紫釵記》之後好感動,覺得原來唐滌生的戲,在「仙鳳鳴」的認真演繹中,已經出神入化。正因仙姐的認真,她們就更加「苛求」,朋友寫了封信,把她看畢演出後的一些批評記下,而小思老師說:「我也寫了批評粵劇的文章,放在我老師辦的雜誌上發表。」
「那個時候粵劇處於低潮,莫說劇評,連介紹的文章都不多。我們以外行人認真觀劇後寫出的意見,也實在怕仙姐不以為然。想不到仙姐卻當一回事,還放在心上。打電話來說:我可不可以見一見你們呢?嘩!太驚訝了!觀眾提一些不太中聽的意見,作為名伶,睬你都傻啦!但是她竟然要見我們,真預料不到。」
那年初遇,仙姐是大老倌,小思是廿來歲名不見經傳的中學教師。就在銅鑼灣的新寧招待所(已拆卸),仙姐還帶上任姐來見。 「我記得好清楚,仙姐真的好誠懇地問我們還有甚麼意見呢?感動我的地方是她那種認真聽取外行人想法的量度,這個非常重要,你看梅蘭芳身邊都是讀文學的人,他認為他會得到他們的幫忙。」
虛心聆聽之餘,仙姐更靈機一動:「我正在教一班細路做戲,你們要不要去看看他們表演啊?」那就是早期的雛鳳,團名叫《鳳和鳴》。一個狂風暴雨的晚上,小思老師來到太平戲院,見到幼嫩的雛鳳成員在台上打引飄髯,沒有一個不落力,但抬頭風景更精彩。 「我見到任白兩位師傅坐在二樓廂座裏,面上表情有多緊張和認真。因為我也是老師,我清楚作為一個老師教導和緊張學生時那種表情是怎樣的,我不禁說了句:這真是個好老師。」從此之後,任白訓練雛鳳的時候,仙姐都會叫小思旁觀,小思老師見識過這位嚴師訓練學生時,那種心力交瘁與認真。 「所以我是看著雛鳳捱大的,見證他們的堅韌,又看到老師那種不顧代價,我當然沒有仙姐那麼嚴格,所以我對她完全心服口服。」
知音人渺,高山流水向誰傳?仙姐曾有一段時間不再做戲,也生了嚴重的病,自此,不時邀約小思到家裏閒聊,互相交流。 1973 年小思老師從日本回來,跟仙姐更加稔熟了。
小思說,近十年仙姐重出江湖教導她後輩,意義更重大。 「票都一早賣光了,她何苦要孜孜不倦去指導徒弟?純粹為了要演好一齣戲。徒弟演出,她每晚例必在座觀看,看十晚八晚我都膩啦,但是她可以每晚觀察台上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任何人那怕只做錯了一點點,她都記錄在案,散場後供演員檢討。她已經快九十歲,沒有必要去走一條這麼艱辛的路,為了傳承粵劇,她就是可以這樣奮不顧身。」
除了胸懷、見識與抱負外,小思老師最佩服仙姐的,正是她對粵劇矢志不移的大愛。 「她不是愛自己,是愛戲,這種愛基本上是沒有人可以阻攔她。」所以為了一齣戲完美,她願意改良、不計成本、勇迎挑戰、自我提升。以任白的名聲,她們只須站台已是票房鐵證,但她就是不滿足,每一秒都追求精益求精。
「2017 年《蝶影紅梨記》重演,她認為劇本不夠完整,自己拿著枝鉛筆,前後改了七次,我永遠記得她老人家,在桌前苦思的面容,一個字一個字雕琢,不假手於人,會覺得好心痛,我相信她造夢都是想這些事情。」劇本、演出上精益求精,都是經過仙姐消化、推敲後的昇華。
仙姐的前衛與創新,也是小思老師最敬重的。 「她接受新事物,並不限於演出角度滲入新元素,最重要是她夠膽用新人。」仙姐愛才,更懂得任才而用,當年任白培育雛鳳是一例,人到耄耋仙姐台前幕後都勇於用新人,更懂得發揮每個人的長處,這種氣魄才值得敬重。 「她判斷能力好高,只要和你聊一下,就知道你行不行,她真的很犀利,當年仙鳳鳴她已慧眼用上最一流的班底。」
小思老師認為仙姐善用唐滌生之奇才、組成「仙鳳鳴」台前幕後精英團隊、不計辛勞培育下一代以完成傳承之責,這一切行事,已為粵劇史,為八和事業,寫下了重要一頁。
撰文: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