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F1的麵包──胎 - 陳恩能

Wednesday:F1的麵包──胎 - 陳恩能

有人說,F1車手用胎就好像達人焗麵包一樣。新鮮出爐的麵包在一段時間內最美味,惟程度隨時間遞減,焗太長或太短時間就會出事。車胎呢?賽車每掟一彎,車胎被向心力(F1特高,約2至6G不等)磨擦,不斷經歷熱循環(heat cycle)。在彎路與直路(冷循環)不斷交替下,仍能將車胎保持在適合工作的溫度範圍,那就是高手。F1冠軍車手其中一項天賦,就是在任何環境與變數下,都比其他高手更快、更長時間、更穩定地「焗出香噴噴的麵包」,好似係。
賽車直播中,你會聽到一些術語,不少都跟車胎磨損有關,例如:上站西班牙站(圖)的關鍵詞起泡(blistering)、比起泡較常出現的顆粒化(graining)、煞車時輪胎冒白熱時聽到的flatspot(我比喻為以前穿白布鞋踢波的「磨薑」)、完場後在無線電經常聽到的「胎屎」(marble)等。車胎是甚麼?車胎是膠。唔好理乜膠,你就當是一條有厚度的環型膠,分面膠與底膠(胎體膠)。簡化來說,當胎底比面熱,底膠層的空氣膨脹一段時間後,壓力令胎膠分離,這是起泡。起泡相對少見,一般要在講究加速的大長彎,場地溫度相對低,加上剛鋪好的路面等,才有機會起泡。
當胎面比底熱,胎面膠因磨損而好像被捲起的層層浪頭一樣,最終飛脫,輪胎有機會再粘上這些仍熱的顆粒。胎膠飛脫並冷卻,數量多的話會令racing line兩側變黑。這些輪胎碎片就是車手口中的marbles,好像波子一樣跣的「胎屎」。完。扮完代表。
文:陳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