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載恩仇一行者 - 陶傑

百載恩仇一行者 - 陶傑

香港華仁書院老神父連民安逝世,壽高一百零五歲。
連神父一九四八年去中國傳教,共產黨來了,然後南來殖民地香港。但老人家的傳奇,都是兩歲時書接上回地連結愛爾蘭獨立革命──一九一六年四月,趁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泥足深陷,都柏林有一伙英治愛爾蘭的民族主義份子發動武裝起義,為首者名康納利,而連世民的父親連邁高是其中一名武裝份子。
英國豈容後院大火,派軍隊鎮壓。武裝起義失敗,連邁高隨同一干武裝份子被捕,軍法審訊,全部判處死刑。
這一年連民安方兩歲,上有兄姊多名,母親還懷着第五胎,就須遭逢「林覺民與妻訣別」之痛。母親帶着兒女探監,最後道別。
連邁高塞給妻子一封遺囑,寫在一個撕開的舊信封:「這一仗我輸了。為了我熱愛的愛爾蘭,我打過美好的一仗,接受命運安排。請做子女的監護人,把他們養育成人。我希望女兒能做修女,兩個兒子也修皈上帝,小兒子最好能去遠東佈道,還沒有出生的那個,讓天命安排。」
連民安長大後從父命,去中國傳教不久,即與許多神父南逃香港。他想到英國殖民的殺父之仇,托庇與殖民地,曾有一番不安。時維一九五○年,共軍的炮火在深圳河勒止,看見滿坑滿谷的難民逃來香港,目睹石硤尾木屋大火,連民安決定留下來,並不服務英皇,而是為上帝侍奉中國難民。
從此他在香港華仁書院教書。耶穌會的神父,自利瑪竇以還幾百年來學問很好,而且胸襟開放,除了神學,於科學尚有探究精神,連民安編彙了一冊物理學課程,殖民地政府知道他的身世,但因緣際會,在珠江口岸外,英國人能容忍有英共背景的傳教士葉錫恩,也能接納父親反英而有社會主義思想的連民安,以忘卻在國內的仇怨,在世界上,有更遠大的共同宗旨。
香港的教會學校有許多派系,有愛爾蘭和西班牙,有耶穌會和最保守的羅馬天主教派,並都聽命於英國政府。一九六七年親中愛國一概視之為「英帝國主義奴化教育」,其中國式的懶惰與膚淺,令人失笑。
他憶述童年:「我見過母親哭過一次。她倚在窗前,默默拭淚。那一天陽光和煦,必是五月八日,父親死難忌辰,我的姊姊在玩耍,就靜下來了。」
而這位老人的長眠之選,離他的家鄉萬里之遠,也是一片蒙塵染垢,而曾經明媚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