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回歸與否,港人一向對內地天災,出錢出力出感情,所謂血濃於水,再熱的血,也經不住冷水當頭淋,分水嶺應該就在十年前汶川地震,並非港人善變善忘,只是不敢忘記,未想回憶。
還記得當時打着多難興邦,發正念的旗號,災難現場只像是為救世主臨時搭建的舞台,除了一貫的感謝黨,官方還吹捧了一位英雄,不過不是個人,是一頭倖存的豬,名喚「豬堅強」,當時人心就給吹漲,回不來了。此外,我還清楚記得,文化文人余秋雨寫過一封公開信,懇求要徹查豆腐渣建築的鄉民,要往前看,要保持一種「感人的氣氛」,先做好救援工作之類。當年我在本欄反問:什麼感人氣氛?當紅館作秀嗎?
事後發展,眾所周知,很了解內地這種「文化」的文人余秋雨怎麼想,沒興趣知道,我只知此事之後把余秋雨所有著作都丟垃圾桶裏去。
先維持局面穩定,先救援,先重建,之後呢?後封口,後抓了追究這件事的人,後拘捕了為災民爭取權益的律師,之後重建再肥了有權的人,再推高了生產總值。汶川地震十周年,當地政府依然講喪事當喜事紀念,招呼港府與記者的宣傳部,不提豆腐渣,發出來的信息依然隔着渣,人渣繼續吃得腦滿腸肥。
不思量,自難忘,這個政府十年如一,只有變本加厲,索性把汶川地震當日變成「感恩日」,這比起災民逃生以及救難人員的口頭禪「感謝黨」更輝煌,感謝黨只是你講我又講的碎嘴,哪有年年今日都是「感恩日」那麼張揚。
至於香港政府在地震十周年為什麼要上去恭逢其會呢?當年政府代市民用公帑捐了以億計善款,是要上去看看善款用到哪裏去了,抑或當社交應酬?我也只知道,十年前的特首,也未至於上去首先是感謝四川政府災後重建,你捐款,他建設,天經地義,除了感謝,還會說像樣一點的人話嗎?十年人事幾番新,香港記者被打,現任特首不回應,政府發言表示十分關注有記者「遇事受傷」,慌死「遇襲」的「襲」字會得罪什麼人似的,是啊,情況還沒搞清楚的時候安全一點好,萬一襲人而來的是官,怎麼圓場?萬一被理解為「遇習受傷」又怎麼辦?
會玩這種當所有人是「豬堅強」的文字把戲,我們也毋忘始於狼英上任,此後官的口越來越大,膽子越縮越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