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一小時生活圈」陷阱處處 - 盧峯

蘋論:
「一小時生活圈」陷阱處處 - 盧峯

早已見識過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挑動政治鬥爭的本領,也知道他善於操弄謊言偽術,小事化大,指黑為白。意料不到的是有關「大灣區人」與香港人、如何捍衞香港獨特性及核心價值的討論在他眼中居然變成散播「獨港」思想,戕害年輕人。借用內地政治鬥爭的術語,上星期四的《蘋論》在梁某人眼裏就是一棵「毒草」,他只是沒明說是否要連根拔起而已!
梁振英鍵盤吐出的「獨港」算是一頂新的帽子或罪名,當中的意思是甚麼,跟「港獨」有何關係(例如是否「港獨」的入門版),梁振英沒有說清楚,他是否想以此混淆視聽羅織罪名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對這樣不清不楚渾水摸魚般的指控任何人都不必對號入座。

圖淡化貶抑港人身份

不過,梁振英想把「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這個說法淡化為一個概念或一個選擇卻只是欺騙公眾的掩眼法。首先,提出這個說法的不是普通市民,而是現任政協常委、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先生。他在親中陣營份量非輕,對大灣區發展背後的想法當然有獨到了解,由他口中吐出「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而是大灣區人」這句話背後肯定有重要政治涵意,絕不能等閒視之。
事實上「身份」(identity)從來是重要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及姿態。1963年夏天美國總統甘迺迪訪問被蘇聯集團以圍牆封鎖的西柏林,為當地市民打氣,他在演說中特地說了一句德文"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以示跟柏林市民並肩齊上,捍衞自由。親中陣營要人現在高調說「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當中要矮化、淡化以至取消港人身份的意圖豈能視而不見。
更何況近年來北京官員、親中陣營要人片面強調一國的重要性及中央政府的全面管治權,貶低香港的獨特性及核心價值,壓抑港人的獨特身份;他們還把本土想法、思維視為洪水猛獸。在這樣的大氣候下親中要人再提出要把港人變成「大灣區人」,怎不讓人憂慮北京要進一步淡化、貶抑香港人這個身份!
再看「大灣區」及與它相關的一小時生活圈概念,親中陣營要人以至特區政府官員都在說,這個大灣區可以為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帶來新的機遇與發展空間。究竟大灣區會帶來甚麼新機遇或新基建暫時只能拭目以待,但官員們掛在嘴邊的「一小時生活圈」卻有不少誤導的意味。其他世界知名灣區如紐約、加州通過交通基建及經濟融合的確形成緊密方便的生活圈。可這樣的生活圈有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城市間的社會、法律、經濟體制相同,居民在不同城市面對的是同樣的法律與規範,而資訊及資金則可以在區內自由流動。

與資訊脫軌 硬食謊言

香港跟「大灣區」其他城市卻沒有這樣的同質性,大家在社會體制、法律、市場遊戲規則上差異極大,個人權利與自由的保障更是天壤之別。別的不說,只要從香港進入深圳或其他內地城市,年輕人要上facebook或其他社交媒體跟香港、海外朋友聯絡即時變得極為困難,要登入國際新聞網站了解世事發展同樣不易,即使不斷翻牆也難以連接,那份不方便及與國際資訊脫軌的感覺勢將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生活不便。
而且,進入內地的一小時生活圈意味不得不「硬食」北京政府製造的各種謊言,意味要對各種不公義的打壓默不作聲或假裝看不到,還要認同悼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的日子變成「感恩日」。可汶川地震中數以萬計的平民、學生是死在政府包庇、縱容的豆腐渣大樓下,是死在貪腐的體制及官員手上,中共高層偏要把發生這種「人禍」慘劇的日子定為「感恩日」,逼所有人包括死難者家屬接受,這等同逼大家接受「二加二等於五」般的謊言。
而在未來的「一小時生活圈」內,類似謊言將是常態,這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如何習慣,如何適應!鼓勵他們融入這樣的一小時生活圈真的好嗎?
新的交通基建、道路系統的確拉近了香港跟大灣區城市的距離,減少了往返的時間。只是,縮減地理距離並沒有收窄香港跟內地城市在其他方面如法制、自由與權利保障、市場規則上的差距,反而相距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協調。即使高鐵再快、再方便也不可能拉近彼此的鴻溝,強把香港規劃入大灣區只會葬送香港的制度優勢與特色。像這樣的一小時生活圈有何好處!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