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遊 - 林夕

到此一遊 - 林夕

旅遊那麼多地方好去,為什麼會想遊竹林?
賞竹已是一大樂趣,多年前去京都,地圖上有一處名為「竹林小徑」,兩邊是茂密竹林,置身其中人就沈澱下來,只能做一件事:賞竹。
獨自一棵竹,每一節都有可觀處,竹子的斑紋顏色,就是一幅抽象畫,整棵竹的線條,又可以看出剛柔互濟的意味,一大片竹林,更可以跟好多水墨畫來個對照,畫中竹與眼前實物,看看究竟是誰修飾了誰?許多書法的勾勒,尤其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分明是竹節的延伸,親臨實景,更覺其妙。
在竹林漫步,當然要慢,巴不得每分鐘都要有事可幹的人,看每棵竹都一樣,自然會悶,那何不去樂園刺激個痛快?報載京都嵐山竹林遭無良遊客破壞,一個個在竹上刻字,中韓英文俱備,中文的話,內容當然離不開某某到此一遊。平常吃飯先拍照表示「我有吃過」就算了,吃飯本來就是比較繁忙的活動,也不差那一分半秒,到了竹林也要開工,實在費解,是要實習刻竹簡的滋味,抑或在竹林裏也要刷存在感?王維詩「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境界已經不可復得,現在更是深林猶恐人不知,用狠勁刻竹,證明大爺到此一遊,以供後世嗤笑。
有些名勝早有準備,提供遊客「我有來過的」證物,如果是情侶,記下名字年月日,日後重臨,無論剩下一個人還是原班人馬,也算是個故事,在金字塔長城的磚上,留下「到此一遊」,是想公告天下我破壞過文物的意思嗎?好在竹的生長速度夠快,也不像千年磚頭那樣無可取代。
嵐山竹林業者表示,被刻字的竹子都得砍伐,如此下去,遊客刻一棵砍一棵,竹林會不會越縮越小,就像一場手癢友與竹的比賽。為什麼要砍掉刻字的竹?這證明管理機構深諳遊竹林之道,就是要有幽篁的味道,不然邊走邊看誰誰誰到此一遊,不如上臉書看人簽到好過。萬一追不上被刻字的速度怎麼辦?竹林萎縮,被人唾棄也未嘗不是好事,讓它們獨自美麗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