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了好幾部古巴電影。當中三部撩起久埋心坎一些話,戲中映象尤其徘徊腦後,熒屏下端一排排字句迅速來去又在腦門前掩映過。不只一次顧得欣賞畫面而漏掉半句扼要對白,不只一次將一兩場戲倒回重看又重看,不禁悠然生興味。感覺如烹調好的一鍋海鮮湯,只待添加一羹日本清酒,又或Sherry。
先說1995年,在奧斯卡提名競選最佳外語片的「草莓與巧克力」,Strawberry and Chocolate開篇之時,演員導演等名字在畫面上陸續出現,當下一段音樂,深具令人屏息留意的吸引力。(可之後又不甚了了。)
字幕剛完,鏡頭緊接cut進時鐘酒店的簡陋房間,房門緊接打開,進來兩大學生。女的一開腔已露虛榮心態,及至在男生有點笨手笨腳之時,她自己解胸圍,其性格於此畢露。誰才是主動亦一目了然。整部戲這女子出現的次數寥寥可數。可虛偽虛榮性格始終沒變。每一次從男大學生的心理轉變,以至對她態度上的轉變,足見這年輕人已一次比一次成長成熟。
可能因為編劇是我的老本行。每一部戲,不管是什麼戲,我總愛琢磨人家的編劇技巧。而這部戲的編劇技巧我在講座中一再提及:──
以一人性格反應,反映另一人性格,刺激自己以及另一人的轉變,以此類推,可推動劇情故事的進展。
自己沒有變,這部電影裏,可是推動以及反映這大學生有所轉變的另一人物,是一同志。一名氣宇不凡,博覧群書,有教養有品味的同志。這些氣質都從他的行為舉止,從他的生活習慣得見。又從他的居住環境,他居所的擺設,從一些小道具中可見他過去的家庭背景。往昔的充裕氣氛隱隱然縈繞未去。而這些微妙而含蓄的鋪陳,看來不多不少有賴於飾演這角色的Jorge Perugorria。沒有他的演繹,不管是什麼包裝,不可能那麼傳神。我最初以為導演請個同志來演同志,可是不。Jorge有妻兒。這是他拍的第一部電影。之前是好幾部紀錄片的製作人。後來,「草莓與巧克力」之後,他和飾演大學生的Vladimir Cruz合作搞電影製作。之後,他不單是著名的演員,還是編劇和導演。
回頭說「草莓與巧克力」。大學生與他邂逅之初,已警覺到他的性取向。後來對他好奇,被他的學問與品味吸引。繼而不自覺的自他那兒吸取學校課本中沒有的學問。而他呢,不諱言愛這大學生,可他壓抑住。因為在古巴,同性相愛是犯法的。他可不要去別的地方解放自己,因為對古巴別有感情。在痛苦的壓抑中,他把持着高尚的情操,寧願讓原可屬於自己的女人和大學生相親相愛。於此,我由是明白這電影怎麼可以通過古巴的電影檢查尺度。尋且拿出去參展。不可能只因為導演是古巴電影局的創辦人吧。
說實在的,三部古巴片我最喜歡「飛不起的童年」(Behavior),還有「生命倒數夏灣拿」(Last Days In Havana)。可怎麼說到「草莓與巧克力」呢。我本來也有點莫名其妙,可是經仔細分析,啊大概因為「飛不起的童年」講教育。哼呀,講到這個,哪能不扯到香港被弄至烏煙瘴氣的教育。而「生命倒數夏灣拿」,從導演攝影燈光劇本剪接而至畫外音及natural sound,而至世界觀與近乎井底觀的所謂維穩觀,要逐一比較,話可多了。可以說到2025。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