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的原罪 - 陳惜姿

通識科的原罪 - 陳惜姿

通識科改革空穴來風,教育局雖急急降溫,各方觀點仍如井噴。頗堪玩味的一點,是通識科作為必修的核心科,佔據了戰略位置,阻礙同學選修其他科目,影響理科發展。
前港大校長徐立之批評,文憑試四個核心科(中、英、數、通識)把學生困得太死,佔據太多學習時間,令他們沒空間修讀如數學延伸課程M1、M2(即微積分、統計或代數)等科目。受嚴格數學訓練的學生少了,直接影響大學理學院、工程學院的收生質素。
這不是徐校長一人的觀點,工程學院的同事跟我說,近年入學的學生數學底子差了,大學二年級學生,有時還要惡補中學程度的數學。
四個核心科裏,中、英、通識都着重語文,語文不好的理科生確是蝕底,有些連3322的門檻都過不了。近年香港很多大學學系的收生要求,由四核心+兩選修,變為最佳五科,巧妙地避開「死亡之卷」中文,和難以拿好成績的通識。
學生選科有很多考慮,就算通識不再是核心科,學生也不一定會選讀艱深的M1、M2。目前兩科數學不被視為正式學科,肯定會減少選修人數。也有老師提出,大學收生只看Best 5成績,學生多收一科沒好處,不如集中火力讀好幾科便算。
教育制度決定一個地方的人才質素,目前的制度,在培育怎樣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