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房委會昨公佈最新的公屋輪候冊數字,截至今年3月底,輪候冊上有27.23萬宗申請,當中一般申請約有15.33萬宗;一般申請者輪候上樓時間就突破5年,至最新5.1年,遠超平均3年的上樓目標。房委會委員建議,政府應將規劃作私樓的土地,轉作興建公營房屋。
建屋量較預期少三成
房委會最新的公屋輪候冊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輪候冊上有27.23萬宗申請,當中一般申請,包括家庭及長者一人申請者達15.33萬宗。至於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單身申請數字,則有11.9萬宗。而輪候上樓時間,一般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突破5年,由去年底4.7年,增至5.1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由2.6年,增至2.8年。
公屋輪候時間創近年新高,惟建屋量遜於預期。據房委會去年底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2017/18年度公屋及居屋的總建屋量應為1.91萬,惟據房委會網頁最新數字顯示,該年度的建屋量僅約1.36萬個單位,較預期少近三成。
身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承認,要輪候5年才獲首次配屋的情況不理想,更預料未來會惡化,盼社會趁土地小組正就覓地方案諮詢期間,可達成共識,找到「多管齊下」開闢土地方案。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稱,房屋供求問題未解決,相信未來輪候上樓時間只會有升無跌,甚至將會增至6年,「人生有幾多個10年,但用咗5年嚟輪公屋」。他建議,政府可善用閒置土地,興建過渡性房屋,及將已規劃作私樓的土地,轉作興建公營房屋。
運房局副局長蘇偉文也承認公屋供求失衡,盼各界支持政府覓地建屋的工作,同時當局會透過紓緩措施,例如打擊濫用公屋,增加回收單位等達至3年上樓目標。
■記者鍾雅宜、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