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唔夠醫生!」我相信這是不少接受過公營醫院治療的市民最大感受。因為他們眼見不少醫生忙得不停手,氣也喘不過來地應診、做手術。可是香港醫生是否真的不足夠?我不認同。準確一點而言,香港醫生的人手問題,真相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是公營體系內的醫生不足。
政府去年提出《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對於招聘專業、有能力的醫生來香港,為香港病人服務,當然是值得支持的事。但是,如果盲目追求人數,為海外醫生打開方便之門,卻無做好篩選工作,就會令病人擔心,接受診治是否有足夠水平。
香港現時招聘海外醫生的制度,目的是確保在港工作的醫生的專業水平。於海外醫學系畢業的海外醫生,可以透過兩個制度在港行醫:有限度註冊及考取執業資格試。對於行內人而言,這個執業資格試並不困難。甚至有香港醫科生笑言,如果醫學院畢業試是考這個執業資格試的內容就好了,因為會容易一點過關。
有意見認為,香港可以仿效新加坡的做法,建立認可的醫學院名單。只要是在名單上的院校畢業生,就可以免試在港註冊行醫。
公私營醫療人手失衡
我實在摸不着頭腦,香港如何實行此方法。香港政府可以基於甚麼準則,去評估世界各地的醫學院學生的專業水平?又會否涉及政治因素?當有人說英、美、澳、紐等西方先進國家的院校,是比較可靠可信時,特區政府又敢說一句,內地的大學不及上述這些西方國家嗎?
我實在不認同為了盲目增加在港的醫生人數,而要香港的病人承受醫療水平可能下滑的風險。再者,香港真是不夠醫生嗎?
全香港共有5,700名醫生於公營醫院服務,當中約4,000人有專科資格,佔全港專科醫生人數不足一半,但照顧全港超過九成的專科住院病人,醫生與病人比例為0.9:1000。至於另外一半的專科醫生,都是在私營醫療體系,照顧其餘一成的病人,比例為4.5:1000。
由此可見,香港不是醫生不足,只是公私營體系上分配不均。問題與香港的醫療體系、醫管局管理惡劣有關,令醫管局管理的醫院出現醫生逃亡潮。過去10年,公營醫院全職醫生流失率為3.9%至5.2%,2017/18年度上升至5.9%。不包括退休醫生,2017年共有314名醫生離職。而醫管局在同年度新聘請的醫生,亦只有369人。舊人走,新人來,公營醫院服務的醫生整體沒有增長。
有公營醫院醫生坦言,即使放寬醫生註冊引入更多海外醫生,不代表可解決公立醫院醫生不足的問題。由醫管局聘請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其實人數不多。不少醫生更是在合約完結前就「頂唔順」離職。
公營醫療資源不足、公營醫院工作士氣低落、醫生工作欠前景……都是公營醫生離場的原因。政府與醫管局以「做生意」的方法去營辦醫療服務,當然是問題所在。用最少資源提供最多服務,數字上當然是好看。但是受苦的就是醫護人員與病人。
醫管局行政問題多,肥上瘦下。2016/17年度,醫管局蝕15億元,然而5名最高管理層仍然有人工加,加薪3.4%至7.6%。另一邊廂,醫院卻因為資源用盡而無法填補醫生空缺。這實在無法不令前線醫生感到灰心,意興闌珊。雖然私營醫療市場醫生過多,但不少醫生抱住「寧願搵少啲,都要保住醫療專業」的心態,轉投私營醫療市場。
要解決公、私營醫療體系內醫生人數失衡問題,就必須改革醫管局、改革香港醫療制度,才是解決公營醫院醫生流失的治根治本方法。
香港經歷「沙士」這場醫療史上令人傷痛的一役,卻展現了香港醫護人員專業、無私的光輝。香港的醫療服務質素是處於國際上的高水平,得到香港人的信賴。如果政府不解決問題的癥結,只是單方面以大開中門的方式引入海外醫生,實在難以令人信服這與政治因素無關。當政府說香港要發展科技,引入科技人才,就出現了河套區。當將來出現海外醫科生免試在港執業,實在難以令香港人相信,為海外醫生提供到港之便,不是為了內地的醫生打開在香港執業之大門。
郭家麒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