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正經歷人口結構改變,人口老化的問題令公營醫療的壓力增加。在公營醫療系統內,不同的專科面對人手不足是不爭的事實。過去多年醫管局一直透過一系列措施增聘人手,以紓緩前線醫生工作壓力的問題,當中包括聘請非本地培訓醫生。
醫管局在2011-12年度開始透過有限度註冊形式聘請非本地培訓醫生,至2018年4月,香港醫務委員會共批准37宗,現時仍有14人在麻醉科、急症科、家庭醫學、內科及放射科等人手短缺的部門工作,另有5名醫生成功考獲本地執業試,取得本地執業資格並繼續在公立醫院工作,4名轉至兩間大學的醫學院任職,其餘的14人部份在聘請後未有到任,或已完成合約離職。
社會一直有聲音希望醫管局增加聘請非本地培訓醫生,以解決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醫管局當然希望有更多合適的海外醫生能到本港工作,為香港市民服務,但過往在《醫生註冊條例》下,香港醫務委員會批准有限度註冊醫生的有效期不能超過一年,此限制影響工作的穩定性,對有意來港長期發展的醫生會有一定影響。
今年3月28日在立法會三讀通過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將有限度註冊醫生的註冊期由不超過一年,延長至不超過三年,對推動有限度註冊制度起了正面作用。配合醫管局由去年開始已向受聘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可達三年的彈性合約,預期可減低申請人對工作安排上的不確定性,吸引更多海外醫生回港及留港服務病人,有助紓緩公營系統醫生人手不足。
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對有限度註冊醫生有不同的意見,有聲音擔心會影響到本地醫生的就業、晉升機會或發展。我們必須強調,有限度註冊只是醫管局紓緩前線醫生人手壓力的短期措施,名額全是現行空缺以外的安排,不會影響本地醫生的招聘及升遷。
紓緩醫生人手不足並不是單一措施可以解決到,需要全方位透過不同的方法去改善情況。必須強調的是聘請有限度註冊的醫生在公立醫院工作只是其一。要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政府、醫管局及其他持份者都必須通力合作,多管齊下推行多項措施增加和挽留人手,包括進一步增加醫科生學額,積極招聘本地全職及兼職醫生,增加晉升機會及加強培訓等。
此外,醫管局已於2015年6月1日起把新入職僱員的退休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為挽留富經驗的醫療專業人才,以助培訓及知識傳承,並紓緩人手壓力,醫管局於2015/16年度起推出「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重新聘用年屆正常退休年齡退休或約滿離職的合適現職醫生、護士、專職醫療及支援職系員工。醫管局會繼續檢視人手情況及推行各項計劃,以配合服務需要和維持服務水平。
黃明欣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