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日《明報》有日本早稻田大學副教授張望一篇文字,題為《為何日本在東北亞博弈中缺乏存在感》。這當然是用方塊字寫英文,即Reasons for Japan's lack of presence in the Northeast Asian chess game,中文可譯做「為何日本在東北亞棋局缺乏影響」。
英文presence一字,漢英詞典多譯作「存在」,於是現代漢語就硬譯作「存在感」。但英文presence其實有另一個意思,見牛津字典 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maintenance by a nation of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influence in another country or region(某國在他國或地區維持的政治勢力或影響)。張望所謂「存在感」,即中文的「影響」:影響者,身影與聲響也。影隨身動,響從聲起,引伸解作一方牽動另一方。但洋奴行文,不以英文為本,會自覺形穢,所以「日本在東北亞缺乏存在感」。
今年一月十六日,新華社更有電訊談到美國的「軍事存在」:「美國將在敍利亞東北建立一支民兵,表面上打着反恐怖主義旗號,其實是要維持在當地的長期軍事存在。」軍事存在者,military presence是也。新華社記者當然不會用中文說:「美國其實是要在當地長期維持軍事勢力。」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諸葛亮收服蠻王孟獲,班師回朝。或問為什麼不留下漢家官員治理其地,他說可免運送軍餉之弊:「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無所食,不易也。」諸葛亮一定料不到,「留外人則當留兵」今天要改為「留外人則當維持軍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