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甚麼醫生才是焦點(杏林覺醒成員 黃任匡) - 黃任匡

輸入甚麼醫生才是焦點
(杏林覺醒成員 黃任匡) - 黃任匡

眾所周知,香港醫生人手不足。在本地醫科生的畢業人數追上人手短缺、長遠解決問題之前,輸入外勞是解燃眉之急的方法之一。
香港人都明白這個道理,筆者也絕少聽見業界有反對聲音。但特區政府多年來不斷把業界抹黑成保護主義者,行會成員張宇人更誣衊醫生為了當「星球人」而拒絕引入競爭。事實是,我們捍衞的不是自己的飯碗,而是醫療水平;我們不是拒絕引入競爭,而是拒絕將貨就價,降低門檻輸入不及格的醫生。
我們不要再讓政府牽着鼻子走,應該討論的焦點不是「應否輸入海外醫生」這偽命題,而是「怎樣輸入海外醫生」以及「輸入怎樣的海外醫生」。
有人提出:何不回復97前,香港與英聯邦國家醫生資格互認的做法?這未嘗不是可行又便捷的方法。香港醫療百年來承襲英國體系,時至今日,絕大部份香港醫生考取的專科資格仍然是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資格,港人普遍也對英聯邦國家的醫生質素較有信心。英國、加拿大、澳紐等地是不少港人子弟到海外讀醫的選擇,資格互認將有效吸引這些人才回流,服務港人。

保留執業試 要求懂粵語

不過這是大不韙,特區政府就算吃了豹子膽也不敢談。萬一被扣上戀殖帽子,那還得了?
既然捷徑行不通,就惟有靠行政手段。例如醫委會將有限度註冊年期由一改三,以減繁複的續牌手續,希望提高海外醫生的來港意欲。杏林覺醒質疑其成效,但對此並無反對。不過畢竟人命關天,吸引外勞的同時,當然也不應犧牲醫生的專業質素。那麼,香港應該輸入怎樣的海外醫生?找醫生不外乎兩回事:醫德與醫術。
有道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醫德不能量化,但起碼醫生要能與病者有效溝通,了解其需要。無論教育局如何否認,九成港人以粵語為母語是鐵一般的事實。因此來港醫生應當諳熟粵語,才可有效與病人溝通,貫徹其醫德。否則,醫患間的溝通障礙可能帶來嚴重醫療風險。所以當局有必要參考國際做法,考慮設立在港公營醫療執業的基本粵語水平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醫德以外,就是醫術。這個看似簡單:考試不就行了?反正香港的醫生執業試一向對本地及海外考生一視同仁,公平有效。但偏偏就是有人在這個簡單的問題上做文章。建制中人經常提出要優待海外醫生,免試執業。其目的為何?只要看看近年合格率最低的考生來自何方,就不難理解了。最近更有人不避嫌,明目張膽地說要與大灣區互認資格,置港人的健康於不顧,其心可誅。
總而言之,香港醫生人手不足問題應當如何解決?可歸納為四點:一、政府應持續撥款,全數聘請本地醫科畢業生;二、以行政手段積極吸引海外醫生,尤其港人子弟回流;三、不應犧牲專業水平,執業試門檻應當保留;四、設立粵語水平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話說回頭,香港醫療百病叢生,醫生人手問題只是最吸引眼球的一項。但其實,根治之道為長遠醫療規劃和人口政策的配合。如果單單增加醫生人手,卻任由其他醫療專職人手和硬件配套持續不足,公院工作環境持續惡劣的話,無論輸入多少海外醫生,他們最終都會像本地醫生一樣不堪壓力而逃離公營醫療系統,醫療系統也只會繼續崩潰。

黃任匡
杏林覺醒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