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否拒絕國內醫生來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 林志釉) - 林志釉

應否拒絕國內醫生來港?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 林志釉) - 林志釉

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在立法會會期最後一天未能通過。當時,不支持法案的人士有一個說法,就是法案會令大量醫生湧港執業。這個說法在本屆立法會提出另一個法案的同時,仍然揮之不去。
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有兩個途徑,分別是投考醫委會執業資格試和有限度註冊。其中,投考執業資格試一直是中國內地和海外醫生來港行醫的主要門檻。但是,2013-16年間,內地醫生參加第一部份(專業知識)考試的及格率有6-22%,第三部份(臨床考試)的及格率有3-46%。第二部份(醫學英語)及格率雖然比前兩部份較高,但一直比其他國家的考生遜色。
不少反對通過法案的人士(包括醫生組織)都同意,現時公立醫院的前線醫生工作量高,壓力大,偶爾發生醫療事故都會歸咎醫生人手不足。而醫管局聲稱一直有增聘人手,但效果未如理想。那麼,如果有外國或內地醫生通過執業試,來港從醫,為甚麼會有人反對呢?
據聞,反對法案的醫生一般都是新入職的,相信他們因為飯碗和前途而擔心。最近醫管局刊登出招聘見習醫生廣告,合約期為9年,月薪由65,000元遞增至135,000元左右。醫管局更強調,會聘用所有由香港兩所大學畢業的醫科生,所以飯碗是受到基本保障,合約完滿後更可以有其他發展機會,私人執業、大學任教,或衞生署轄下的各個醫療機構。

對醫生要求重質亦重量

政府最近發佈的財政預算案對公營醫療開支有大幅提升的意向,若果能夠在增加海外醫生聘用之同時,保障本地醫生的飯碗,相信反響相對會減少。例如,利用較長的合約制,優先聘用本地醫科畢業生,確保本地畢業醫生原有晉升機會、薪金和福利不變。
但不要忘記,負責訂立執業水平的是本港兩間大學,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而籌辦及舉行執業試則由醫委會的執照組負責。所以,增加非本地醫生數目和有關法案,兩者沒有必然關係。
作為病人權益倡導者,我認為對醫生的要求重質亦重量,兩者以質為先,絕對不能濫竽充數。況且,有多少非本地醫生來港投考執業試取決於其他外在因素,例如本地執業或就業的狀況、生活指數和長遠的事業發展前景,最重要的就是執業試難度的高低。
本地醫生執業或就業狀況其實不俗,如果能夠累積相當的經驗,私人執業醫生的收入相當可觀,因此有人取笑一些名醫為「月球人」,即月入100萬元。
不少人對國內醫生來港執業有抗拒,在現時的政治形勢來說,可以理解。但是就現實環境來說,如果在街上發生一宗交通意外,傷者危在旦夕需急救,我們會否介意一名路過的國內醫生施以援手?又如果這名國內醫生和一名從英國來港的醫生一起通過執業試,我們應否拒絕該國內醫生來港執業?相信讀者心中有數。

林志釉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