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有學者認為如有「800壯士」即時進駐各聯網的龍頭醫院,可解決人手不夠的燃眉之急。如果醫管局想引進800壯士,可以向醫務委員會提交申請,為想在公立醫院就職的醫生申請有限度註冊。但是,從2012年到2017年,35名海外申請人中有34名獲發有限度註冊執照進入醫管局,截至目前僅餘11人留下。長達5年的時間也不過34名申請人加入醫管局,引進800壯士談何容易?
與此同時,如要聘用額外800名醫生,政府必須為這800名醫生開新職位及提供資源,現時絕無可能。特首曾告訴市民:「錢不是問題。」但據我了解,有三位希望兼職幫手的老人科退休醫生中,僅一位獲得一年合約。
無獨有偶,3月28日立法會通過《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指,修訂案本該在去年獲通過,將有限度註冊合約從一年加至三年,香港本該有足夠人手應對冬季流感。我很遺憾,這位尊貴的議員未有查閱醫管局的官方數字便如此信口開河。事實上,五年後仍在醫管局留任的海外回流醫生,甚至少於經由醫學會轉介於醫管局兼職的醫生。
有人以為,若我們仿效新加坡醫委會向知名醫學院畢業的海外醫生免試頒發執照,就可以克服僵局。香港醫學會今年3月接獲新加坡醫委會的回覆,澄清那些畢業於新加坡醫委會批准之醫學院的國際醫學畢業生,以及擁有高級醫學水平資歷的醫生,若獲聘於新加坡醫委會批准的醫療機構,會被考慮給予有限度註冊,而他們必須在註冊醫生的監督和評估下工作。
新加坡認可的醫學院包括香港2所、英國22所、愛爾蘭5所、澳大利亞11所、美國38所、加拿大14所、台灣2所及中國8所。如果香港照搬新加坡模式,英國有22所醫學院可獲認可,中國醫學院卻僅有8所可獲認可,是否可行?
新加坡醫委會的註冊條例與香港醫委會在本質上無異。受聘醫生獲准以有限度註冊,並接受監管,不能從事私人執業,除非他們獲得完全註冊。而香港市民並不清楚的是,新加坡同時還接納100萬海外移民,進而造成醫生人手的暫時短缺,才會出此策。
不應因人手短缺忽視把關
數據顯示,針對非英聯邦國家醫生的執照試始於1977年,至1996年共有1,038名申請人通過了考試,其中983人獲得執照。針對所有非本地醫生的執照試始於1996年,至2017年底有493名非本地醫科畢業生通過了執照試。現時有超過13,000名醫生註冊,其中一成是通過考試獲得執照的非本地畢業生,這在世界各地來說也算是一個合理的比例。
每個醫療立法機構均有責任確保其執業醫生的專業水平,新加坡醫委會和香港醫委會也不例外。不應以人手短缺為藉口而忽視規管機構的把關角色。未有互惠認可而單方面接受海外資歷,實則降低我們自己的資歷。香港醫生的危機,如能正視醫管局工作環境,令年輕醫生能堅持在醫管局內工作,反而有機會樂觀一些。
蔡堅
香港醫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