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大還是瓶大? - 古德明

樽大還是瓶大? - 古德明

教育局網上一篇鴻文,以「方言不能視為母語」立論,再一次顯示中共處心積慮,欲以其所謂普通話取代港人的粵語。方家馮睎乾撐粵語之餘,力言惠州政協委員陳小春撐粵語之論荒謬。原來陳小春曾以粵語之「樽」與普通話之「瓶」相比,說粵語較為古雅,如李白《將進酒》有「莫使金樽空對月」之詠。馮睎乾因曰:「如果我引《詩經.蓼莪》『缾(瓶)之罄矣,維罍之耻』,我普通話就大你粵語千多年,你怎麼辦?」這個問題,要回答其實易於反掌。
《詩經.閟宮》詠祭祀之莊嚴,有句曰:「白牡(白牛)騂剛(赤牛),犧尊將將(酒樽甚偉)。」一句話就證明「瓶」不比「樽」大千多年。而且「樽」早在商朝已有,常用於祭祀,近代出土者有四羊方尊等。《周禮.春官》說,小宗伯須「辨六尊之名物(分辨六種祭祀、宴客用的酒樽)」。東漢鄭玄注:「六尊,獻尊、象尊、壺尊、著尊、大尊、山尊。」可見遠古時代,樽之為物,至為重要,分門別類,非「瓶」所能比擬。
當然,李白詩也有說「瓶」,例如《廣陵贈別》:「玉瓶沽美酒,數里送君還。」不過,李白詩言「瓶」者,不過寥寥幾首;言「樽」者,則多不勝數,如「金樽綠酒生微波」、「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等。留意古人所謂「金」,多泛指金屬,不專言黃金。
粵語古不古雅,這一點我無意討論,但請不要用《詩經》來否定「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