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我已對粵語和古字的關係有濃烈興趣,邊看古書邊做筆記,但慢慢發現,很多問題根本沒有答案,如「嘢」字,正寫是什麼呢?「嘢」,大家知道解作「東西」,顧張思《土風錄》說:「貨物渾稱曰東西。案宋小說載:神宗問王安石:『市中貿易,何以不曰南北,而曰東西?』答云:『當取東作西成之意(意思是春種秋熟),言東西則南北可該。』是宋時已有此稱。」坦白說,王安石的解釋有點穿鑿,未可為據,但我們至少能在古書找到「東西」一詞,並根據各種文獻,知道它大約始於唐。古人有否解釋過「嘢」呢?恕我譾陋,實在聞所未聞。
近年有人猜測,「嘢」正寫是「也」,但沒詳解,我做了點考證,覺得有可能。你應該很奇怪,「嘢」和「也」風馬牛不相及,後者怎會是前者本字呢?據《廣韻》,「也」、「野」同是「羊者切」,讀音相合;至於意思,不妨由《說文》講起。按許慎的說法,「也」象形,竟然指「女陰」,即今天俗語所謂鮑魚。有人說,天下萬物出鮑魚,所以用女性下體代表「物」。我覺得太牽強了。大家不妨看看小篆「也」字,與其說是鮑魚,我倒認為更像蛇,字形也跟小篆「它」字極似。
蛇的初文是「它」,《說文》:「它,虫也……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意思是上古的人近草而居,見面打招呼,通常問:「有沒有蛇?」(無它乎?)由於「它」是大家日常談論的事物,久而久之就用作第三人稱代名詞,泛指人和物。「也」、「它」形似,「也」原義很可能亦是蛇,不是鮑魚。至於發音,「也它古音同屬阿攝舌音,也古音屬定紐,它屬透紐」(見魯實先《文字析義》),可知兩音在古時相近。由此推斷,「也」當初是否兼具「它」的代名詞意義,然後逐漸跟「它」分道揚鑣,書面上喪失了代稱「物」的功能,卻在粵語「嘢」音中保留上古痕跡呢?我沒有定論,姑述於此,聊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