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雖未有明言與中國展開科技戰,亦沒有向全中國禁運科技產品,但中興、華為在美國受壓,明顯地,美國已非十年前的美國,已不再假設中國是良民,接下來科技出口、貿易、投資等等事情會有何改變,實在難料。
以前美國最介意的,是事關國防安全的軍事科技,但近十年來中國不斷以下流手段損害美國公司利益,例如搶註商標、以合資方式偷取秘密技術、甚至派遣或策反商業間諜盜取機密等,已令美國政府警覺中國對高科技及知識產權的侵害。之前或許懷疑只是個別事件,但中國政府三番四次的護短,最少可見是黨國默許個別公司進行商業侵略。克林頓時代曾期望中國加入世貿後中美能達致雙贏的局面,但是今天中國只佔美國15%的貿易額卻「貢獻」了65%的貿赤,克林頓的期望已是海市蜃樓。
面對一貫以來都視條約和承諾如無物的中國政府,美國未來必然會主動出擊以保障自身利益。就科技產業而言,畢竟是泱泱大國,美國或許並不介意中國科技有所發展而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但就十分介懷各種不誠實行徑,使美國公司與中國公司不能公平競爭。如今國與國之間的honour system失效,換來的只會是商業交流上的重重關卡,以特朗普的鷹派作風,大有可能會推出「地圖炮」式的攻擊,到時殃及香港在所難免。
香港這彈丸之地,不可能左右美國的全球博弈,但我們卻須要小心在大國政治之間游走找尋生存之道。香港本來擅長夾縫中生存這把戲,可惜的是今天我們的產業已被掏空,事事顧全大陸,筆者對於香港的未來十分擔心。香港現今的危機一是過份親近大陸的政治風險,二是產業單一有所偏廢的市場風險,而後者因前者而來。
莫讓美視港如同內地
中興被美國禁運晶片以後,坊間有人指出90年代大埔曾設計龍珠處理器,當時一度佔據全球絕大部份電子手帳市場,可是為何今天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然工業北移是因素之一,但政府不曾出力挽留卻是十分奇怪。香港商人不是全都忘記香港,但政府未有妥善處理21世紀的產業發展而迫使港人出走他方卻是難辭其咎。舉例而言,電動滑板被定義作汽車但同時不能獲發行車證這一奇怪制度,絕對是說不出道理來。香港政府全力向大陸傾斜,又為了管治的方便而犧牲香港人的利益,難怪他們只會自稱為特區政府而非香港政府。
沒有人知道美國下一步會如何對付中國,但是美國手上的籌碼多的是,萬一有需要動用到《香港關係法》去封閉中國的後門,美國絕不會吝嗇。今天香港大概會因為中國少了一家中興而賺少三兩元,他日美國視香港等同於中國,就有可能出現高科技產品禁運(包括醫療器材甚至遊戲機)、入口關稅甚或簽證更難取得等問題,筆者難以想像到時邱騰華局長如何說服美方香港獨立於中國之外。
解決之道正正就是針對前文所述的兩點:趁最壞時刻未到前,努力營造香港的獨立性,減少對大陸的依賴,避免替中國當白手套,以及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建立香港與中國是不同的個體的印象,同時亦要在各方面鬆綁以協助新產業之建立,減低中國經濟受創時香港所受影響,不要再發生政府一邊嘉獎自動分藥機,一邊社署出來警告禁用的醜事。後者尤其難做,亦不能不做,可惜的是特區政府對科技發展一竅不通,除了設立甚麼基金外就一點有用的事也做不到,比之台灣、新加坡猶似活在19世紀,開放數據、資訊自由法、以至解禁電動滑板這小事也未能成功,一旦風暴來臨,後果堪虞。
譚世華
前線科技人員議政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