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點一滴披露的談判細節來看,美國特朗普政府今次動了真格,準備全盤重整中美雙邊經貿關係,雙方分歧之大只怕不是多幾輪談判就能解決。以為開始了談判就萬事大吉的人可不要被盲目樂觀的情緒騙倒。
先看一下談判後兩國的官方反應。美國代表團除了財長努欽說過一句有良好交流後基本上沒有任何表示,會談完結後只是靜悄悄的回國,沒有甚麼聲明或記者會講述進展或困難。北京方面則由新華社統一口徑發放了簡短的消息,指雙方進行坦誠、高效、富建設性的討論,就各個問題包括保護知識產權充份交換了意見,在有些領域達成了一些共識,但在一些問題上仍有較大分歧,需要加緊工作及討論。
從雙方會後的反應來看,美方擺出一副不是來討價還價的態度,不打算來個互諒互讓,所以不會評價會議進展。北京則沿用一貫策略,玩「文字遊戲」為會談進展定性。多年前中英就香港前途進行多回合談判,有益、有建設性等字眼就成為談判的風向標。只是,今次中美貿易談判用上的字眼如坦誠、高效之類其實有點不妙。以坦誠形容會談意思是雙方不咬弦,大家各自表述立場。
再看聲明的其他部份,新華社說某些問題存在較大分歧。外交詞令一般是understatement(偏向輕描淡寫),以保留迴旋餘地。會後聲明說雙方有較大分歧實際該讀成有巨大分歧,反映中美立場大概跟南轅北轍無異。
美方要求狠辣處處針對要害
而從傳媒披露的美國談判條件來看,美方的要求實在非常狠辣,處處針對中方的要害,令中方進退兩難,不易有互諒互讓空間。第一道難題是美國要求中國自六月開始在一年內削減1,000億美元對美貿易盈餘,到2020年六月前再削減1,000億。現時中美貿易總額不過五千多億元,要中國單邊削減2,000億的順差真是談何容易。
另一記辣招是要中國政府中止對涉及「2025中國製造」計劃的高新科技行業作補貼,當中包括電動車、機械人、電腦晶片、人工智能、飛機製造等。此外,美方還要中國政府承認美國有權單方面改變某些經貿安排,包括有權限制「2025中國製造」的產品入口美國,限制中國企業入股美國敏感科技工業,而中國政府則不能因此採取報復措施,其他要求包括加強開放市場,保護知識產權等。
單單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國政府特別是以此為施政重點的習近平已難以吃得下,以免被視為向美國示弱。若果特朗普政府堅持不放鬆,習近平能否還招,如何還招是個大疑問。至於2,000億貿易順差如何削去同樣是大問題,因為世界上沒有另一個比美國更大的消費市場,歐盟的經濟體積算接近,但規限多,非關稅壁壘森嚴,要找她代接那千億出口貨不容易。其他大經濟體如日本、印度就更不用說了。
或致中國製造業陷休克狀態
找不到替代市場,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更突出,隨時出現製造業大規模停產及進入「休克」狀態的危機。
或許有人說,談判都是開天索價落地還錢的事,特朗普政府開出高價後未必會堅持,未來可能見好就收。這樣想實在太不了解美國二戰後的經濟霸權史了。七十年代初美國因為財赤貿赤問題嚴重,守不住金本位及固定匯率制度,尼克遜總統二話不說先是放棄金本位制度,再讓美元匯價自由浮動,根本不跟歐洲、日本等國商量,把她們殺個措手不及。尼克遜政府後來還洋洋自得說自己只是放棄“benign neglect” ,(以母語繙譯大概是「闊佬懶理」)政策而已!
八十年代中美國經濟活力減退,被日本、西德(德國尚未統一)逼得透不過氣來,列根總統立時搞了個「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逼日本、西德等同意讓日圓、馬克大幅升值,以重建美國企業及貨品競爭力。日圓因此後三年升值八成半,西德馬克也有七成,結果兩國經濟發展步伐都打亂了,日本後來還出現股市、地產雙泡沫,而泡沫爆破後更陷於二十年不振。
有這些忽然放棄“benign neglect”或單邊主義行動在前,特朗普為了保住經濟霸主地位而重施故技一點也不奇怪,也符合短期美國國家利益。而只要特朗普不讓步,雙方根本沒機會談得攏,中美雙方將陷入全面經貿戰爭。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