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衢雲與孫中山 - 左丁山

楊衢雲與孫中山 - 左丁山

兩個月前,左丁山應邀參加呂志和先生招待傳媒文化界的中午飯局,認識呂志和獎的來龍去脈。賓客中有一位楊興安先生,是本港資深作家,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大家談起來,方知道楊興安先生的先父名楊拔凡(1905-1989),就是中華民國革命先烈楊衢雲先生的堂弟。
楊興安先生後來送我一部「楊衢雲家傳」作者楊拔凡、楊興安,本是拔凡先生於1955年寫成的,但以時候不對為由,並無出版。楊興安先生幼時不以為意,及長,翻閱該書,感慨甚深,於是把原書修訂,於2010年1月正式出版,距楊衢雲被暗殺之日109年。左丁山近日知悉中上環有孫中山史蹟徑啟用,拿出該書再細看,對孫中山與楊衢雲的交往,知得更深入一點。
楊衢雲(1861-1901)祖籍福建海澄(今廈門杏林)霞陽村,生於廣東虎門,自幼隨父來港,本名合吉,字肇春,十四歲投考香港海軍船塢作學徒,因其父幼時旅居馬來亞檳榔嶼,懂英文,故此楊衢雲隨父學習英文,後來與另一位革命先驅謝纘泰往來寫便條常用英文。1890年楊衢雲與謝纘泰組成輔仁文社,暗中傳播推翻滿清的意念,當時孫中山是西醫學院學生,也加入文社。1892年孫中山畢業,1895年春,楊與孫合組興中會,到了10月便發動廣州武裝起義,失敗告終,當時兩人分別是34歲和29歲,年青得很,因楊較年長,在香港活動有年,興中會內以楊派勢力最大,孫派稍遜,但起義失敗後,楊與家人逃亡海外至橫濱,西貢,新加坡,甚至遠赴南非約翰尼斯堡,生活困苦,及後不想再逃亡,回到香港,居於結志街52號,以教英文為生。清廷那肯放過他,派殺手到香港,於1901年1月10日,晚上六時許,到結志街住所槍殺楊衢雲,即逃往碼頭登上清廷砲艇而去,但殺死革命先驅,阻不了歷史潮流,十年後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
「楊衢雲家傳」第129頁述及民國之由來。孫中山以為推翻滿清為首要,成功後,即有漢人為皇帝亦可擁護,但楊衢雲決要成立一個民主共和國,為此孫楊二人曾爭辯至幾乎大打出手。楊衢雲死後,孫中山對舊金山大同時報一位編輯說:「衢雲死矣,衢雲死矣,予承其志,誓成民國,帝制自為,予必對之。」可知道第一位真正具有民主共和意念的革命家便是楊衢雲,他死後葬於香港墳場,墓碑已成古蹟。楊興安先生把「楊衢雲家傳」公諸於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