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問我:「你在美國生活了這麼久,是否已經融入了當地的主流社會?」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答「是」或「不是」。
對於「沒有融入主流社會」,如果指的是移民外國的華人,不少人的想像是這樣的:這些華人移民不會說當地語言(也沒打算學習),起居飲食習慣盡量一如往昔,平時出入的主要是唐人街,交朋結友只限於華人,娛樂不外是打麻將和看華語電視,不認識也不關心當地的社會及政治狀況,總之是人在那地心不在,只是為勢所迫而移民。這樣的華人移民當然有,但以我熟悉的美國為例,大部份華人移民都不是這樣的。那麼,我的意思是大部份華人移民都融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那倒不是,因為「融入」根本就不是個清楚的概念(其實,美國是個多元化社會,在美國,何謂「主流社會」也不容易說清楚,但下文不談這個問題了)。
如果「融入」指的是在生活各方面都與當地主流社會的人沒有分別,而且完全被他們視為自己人(one of us),那是極難做到的。我說的是第一代移民,到了第二代,由於土生土長,已沒有第一代面對的適應困難,雖然仍然會由於族裔身份而受到不公平對待,但那已不是融入的問題了。第一代有融入的問題,是因為一方面不可能完全放棄自己原有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難以完全掌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習俗。我用了兩次「完全」,因為那有程度之別: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但不可能或很難完全做到。
就以語言和移民美國為例,如果是長大後才移民,移民前很少說(美式)英語,那麼,即使移民後努力學習,除非是語言天才,否則說英語不可能完全不帶本來語言的口音。有時我們聽一些華人移民說英語,聽不到口音,那只是因為我們的聽力不夠強,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沒有口音。我到美國後不久認識了兩姊妹,都是年幼時隨父母移民的,妹妹來時只有七八歲,姊姊已是十三四歲,她們說的英語在我聽來都十分地道、沒有口音,但後來和一位美國朋友談起,她說那位姊姊的英語有些口音,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應該都聽得出。
不要以為語言只是工具,有能力與人溝通便成,帶點口音不是問題;其實語言是身份的一部份,影響別人怎樣看你。我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英語說得流利,教書和日常與人溝通都算自如,但仍然有明顯的口音,因此,到現在還偶爾有美國人「無喇喇」對我說「ni hao ma?」(當然是聲調全錯)。有一次跟一位相熟的同事談起移民和融入的問題,他對我說,由於我的亞洲人外貎和帶口音的英語,無論我在美國生活多久,在大多數美國人眼中,我依然是外來的(foreign),不是自己人。這位同事很坦白,說的也是事實。
融入之難,正是在於這不是單方面的。你努力融入,但當地的人已劃了一道界線不讓你跨過去;你也許能將界線推後一點,但只要界線仍在,你便不是完全融入了。無論如何,移民一方的努力肯定是不可少的,而且不只是行為上,還要有融入的心態。我認識的一些中國人,雖然不像上文形容的那些自困唐人街的華人移民,英語說得好,教育程度也很高,但仍然可以被形容為「沒有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因為他們其實不喜歡美國,一有機會便大數美國的不是,心裏只視自己為中國人,在美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享受美國的自由,卻希望中國更加強大。
我當然沒有這種中國人心態,我的融入程度可算高,在很多方面已美國化,朋友中只有少數是華人,大多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我也十分喜歡在美國生活,不是迫不得已留在美國;然而,我不認為我已經完全融入,這是無可奈何之事。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