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出新高中課程的通識科要改革,做家長豈能不關心。政府放風,通識科改革有幾個方案,一、建議取消通識科1至5**的評級,改為只有合格與否;二、由必修改為選修;三、改革課程。前二方案改變之大,足以改變整個文憑試結構。
這一科不是不能檢討,但我對檢討的背景有些質疑:
若說要減輕學生壓力,便是搔不着癢處──通識科並非文憑試壓力之源,此科取得2級的比率高達87%,足以跨越大學3322的收生門檻。
若說這必修科合格易、高分難,大學很多學系近年已把收生要求,由4+2(四科必修加兩科選修)改為計算Best 5(最佳五科),通識拿不到高分不要緊,其他科成績好便沒問題。除非學生矢志入神科如醫科、環球商業等,才會一科都不能少,連通識都要取得高分。
既然壓力並非通識科的問題,那什麼才是?難道是政治原因?
新高中課程不過實行十年,竟然有此天翻地覆的檢討,不禁令人質疑當日雷厲風行推動教改的理由,今天是否不再適用?教育是長遠事業,不能五時花六時變,愚弄教育工作者。
再看看建議取消將通識科評級的「教育2.1」,成員正是十幾年前推動教改的梁錦松、程介明。梁君當日不是批評香港學生高分低能,非在公開試加入通識科不可嗎?為何同一些人會推翻自己當日的決定,覺今是而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