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令人嘖嘖稱奇於漫威影業商業計算的精到,及其對這部電影的高度自信。這部連日來打破不少票房紀錄的影片,與之前十八部漫威電影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但電影公司竟有能耐將十八道「前奏」一一推出後,適時安排「戲肉」於影業慶祝十週年之際公映,其發展藍圖對時間、資源、製作等調配,以致各部電影的創作和故事骨幹的磨合,都展現出高瞻遠矚的視野和精煉準確的掌控。另一方面,如此三億美元鉅製竟是一部沒頭沒尾的電影,也顯示漫威自信入場觀眾不但會做足功課,亦會諒解如此陣容和篇幅,需分兩部電影始能表達圓滿。
電影延續《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片尾的一幕展開,對於索爾和洛基身陷的慘烈景況,不花一分一秒解釋,毫不猶豫地擺出「members only」的姿態;此片甚至不能被視作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而更似一套二十集連續劇的第十九集,前文後理有勞觀眾自行發掘。對於漫威迷以外的觀眾,電影公司則聰明地將故事背景,交託給宣傳部門張羅介紹,勾起這批觀眾的入場意欲,也激發他們追看前十八部作品。那十八部電影既為《無限之戰》作鋪陳,而《無限之戰》也反過來成為硬銷整個電影系列的最佳「廣告片」。
這種商業計量,令《無限之戰》注定不可能帶有「藝術成分」。事實上,十年以來,已有無數批評漫威電影庸俗膚淺的聲音,厭之千篇一律地彈着「好人打贏壞人」的老調。然批評者竟包括商業片大導占士金馬倫,一面高喊「復仇者」令人厭倦,另一面卻在計劃拍攝《阿凡達》的二三四五集,這才叫人摸不着頭腦。電影類型和題材百花齊放,對於電影質素的高下,理應按照各別所屬範疇來作評價,即使「膚淺」如超級英雄電影,亦自有這個領域內的評論標準。若認為戲中未有就奸角毀滅宇宙半數生命的理念來對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學說有深入討論而失望,問題倒不在電影本身。
像《復仇者聯盟》這種集結多位超級英雄的電影,困難不在營造出令戲迷亢奮的特效場面,而是如何於「人物刻劃」和「情節鋪排」上推陳出新,但前者既有漫畫原著為角色根據,不能任意改寫;至於後者,將眾多超級英雄擠在一部電影內,差不多就只有對抗外太空生命對人類威脅一途。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第一集,理念即如此簡單,初段聯合各超級英雄,中段加插他們之間的吵吵鬧鬧,尾段團結一起防衛侵襲,雖反智兒戲,但勝在特效賞心悅目、演員稱職,新鮮感還是有的。五年後,DC推出的《正義聯盟》竟仍沿用同一戲匭,惹來一片負面評論也是意料中事。但漫威玩這個遊戲畢竟聰明,以多部電影勾劃多位超級英雄各別性情背景,復細心為各部電影埋下相互牽引的伏線,於集結各路英雄的大雜燴之作,也能玩出聯手抵禦外星物種以外的元素。如《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對付的是人類未來隱憂:人工智能;其後《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便把這班超級英雄由擁護制度與自由而分成兩幫,讓他們內鬥一番。來到今天的《無限之戰》,雖然回到「打外星人」的舊調,但視點卻由奸角魁隆出發,幾以他作第一男主角。這種破格手法,令人佩服漫威敢於顛覆既有遊戲規則的勇氣。
有評論說《無限之戰》過於臃腫、人物太多。然電影系列的設定,以這部「晒冷之作」囊括十年來的所有角色,已無可避免。此戲劇本竟能容納超過二十位超級英雄,個個有戲,即使出場僅幾分鐘的,仍鮮活帶出他們各別性情,還把過往設定的一些人脈關係打散重組,擦出新的火花,實在殊不簡單。更具挑戰的,是如何於漫威漫畫迷金睛火眼盯着下,以匠心獨運的故事轉折超越他們的期許,營造出令人透不過氣來的張力,莊諧並重、顧盼自如。華語片如具備這樣的氣魄和水平,理論上亦可以把金庸武俠世界、《三國》、《水滸》等都拍成電影系列而全球大賣,不讓漫威英雄、《魔戒》、《哈利波特》等專美。商業電影所反映的,為一個地方的流行文化和國民性情;能否把「庸俗」的娛樂電影也拍得出色出彩,便是一地文化軟實力的高低指標。那位專拍「山寨版」及「炒冷飯」爛片、卻因有億元票房而沾沾自喜的愛國大導,不知有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