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 - 梁慕嫻

生命的意義 - 梁慕嫻

「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曲終人散,曾執導前衛、唯美電影《愛奴》的著名大導演楚原獲大會頒發終身成就獎。他在台上發表感人肺腑,激勵後進的得獎感言。在感言的最後,他給觀眾送上幾句他喜歡的說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為虛度年華而羞恥,你就可以很驕傲地說,你無負此生。」筆者聽到這裏不禁哈哈大笑,想不到八十四歲的楚原導演竟然還記得這幾句說話。
這些說話源於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鋼鐵是怎樣鍊成的》,書中主角保爾‧柯察金這樣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渡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段說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無論是中共黨員,共青團員或親共人士,均耳熟能詳,奉為人生觀的圭臬。
保爾的生命之所以不能虛度,不能無為,因為要把自己完全獻給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而這也是筆者青年時期的座右銘。然而,保爾一生為之犧牲的事業:建設他的蘇聯祖國,卻已為人民所推翻,所唾棄。隨着「六七暴動」,林彪事件,毛澤東逝世,四人幫下台,「六四慘案」相繼發生,筆者的座右銘也被撕裂為碎片,片片散落,我傷痛,迷惘。
當我發現世上所謂有意義的事業,常常經不起歷史的考驗。在所謂崇高的背後,每每埋着非常醜惡的一面,解放事業竟然建築在人性的卑鄙奸詐之上。我不由得重新質疑,究竟甚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業,進入老年,我重新出發,再次尋找生命的意義。
在一次靈修中,讀到舊約聖經《創世記》的〈亞伯拉罕受試驗〉一章,看到亞伯拉罕坦然地,毫不猶疑地捆綁他的獨生兒子以撒,鎮定地舉起手上的刀,以備作獻給神的燔祭。我震驚之餘也有提升,認識到,亞伯拉罕確認自己兒子的生命並不屬於他,甚至並不屬於兒子自己,而是屬於神。他也確信神掌管宇宙,祂必有計劃,有安排。如果是神的需要,他將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奉還給神。與保爾不同,亞伯拉罕為之奉獻的事業就是神的事業。這是對生命意義何等高尚的禮讚!我這才恍然大悟,生命的意義就在這裏!2003年,我寫了一篇文章《生命的義意》。
人生不應虛度年華,不應碌碌無為,楚原導演說得沒錯,但把生命貢獻於甚麼事業,卻需要慎重選擇。甚麼是有意義的事業?耶和華的事業最美善,最純粹,最慈愛,也是最神聖和偉大的事業。我終於找到生命的終極意義了。
(注:陳沛敏告假,本周專欄「堆.填生活」暫停。)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