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是林鄭無知 還是聯合國無聊 - 李平

蘋論:是林鄭無知 還是聯合國無聊 - 李平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立法會被問到其母語是甚麼時竟表示:「我唔答啲咁無聊嘅問題。」母語問題真的無聊嗎?那聯合國把每年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豈不是太無聊了?香港來年大有必要舉辦「國際母語日」活動,讓林鄭等港府高官多些了解母語的價值與意義,不要因知識上的無知而當無聊,或者因政治上的無恥而扮無知。

孟加拉保衞母語 香港有共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51年曾對母語作出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而網絡上較通俗的定義之一指,母語是一個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的語言。在香港出生、祖籍浙江舟山的林鄭月娥,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的語言是浙語還是粵語不得而知。但她既然說,香港人日日講廣東話「根本不是問題」,為甚麼又不願回答自己的母語是甚麼?不願明確承認粵語是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母語?
母語問題當然不是無聊的問題。聯合國的「國際母語日」網頁指出:「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聯合國之所以選擇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是源於1952年在孟加拉發生的保衞母語運動。當年,巴基斯坦政府指定烏爾都語為孟加拉唯一官方語言,但孟加拉地區只有2%人口使用烏爾都語,結果引起孟加拉人民抗爭,2月21日更出現流血事件。至1972年,孟加拉終於獨立,孟加拉語也得到世界的尊重。
廣東、香港前幾年的撐粵語運動,當然不及孟加拉人民當年保衞母語運動的壯烈,但對香港來說,肯定是有共鳴的。語言既是民眾身份認同的一部份,也是當局的統治工具。香港政府近年多番偷偷修改粵語的母語、法定語言的地位,甚至片面地採用中國學者的觀點推普貶粵,凸顯中共和港府企圖透過母語、法定語言的改變以增強港人國家意識的企圖。

揭港府推普貶粵 護核心價值

林鄭越要掩飾、越要迴避,越顯得母語問題對她來說是很大的問題,粵語問題對香港來說是很大的問題。她可能真的不知國際母語日的存在和意義,但不可能不知道語言衝突是中港文化衝突、政治衝突的一環。因此,她才會把粵語是母語問題與通識科問題,並列為教育界近日的兩波風浪。尤應警覺的是,被議員問及政府有無打算貶抑粵語或改變「兩文三語」教學方針時,林鄭先答「冇」,隨即改口稱是「呢一刻冇」,因為「世事會變」。
從教科書修訂「主權移交」等字眼,到否定粵語的母語地位、法定語言地位,這種文化上的改變,是政治入侵校園的嚴重事件。林鄭既然公開譴責政治入侵校園,她是不是應該拿出勇氣去揪出黑手、真的讓「教育回歸教育」?林鄭既然呼籲議員「對於違憲違法、破壞一國兩制的言論行為,必須要立場鮮明」,她是不是應該以身作則,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制止在語言、文化問題上破壞一國兩制的言行?唉!如此幻想與虎謀皮,不如齊齊行動,多多揭露港府在教科書、文件、網站上推普貶粵的行為,多多宣傳「國際母語日」,為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盡一分力。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