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五四不滿百 - 余家強

【有限創意】五四不滿百 - 余家強

伏聞異族入主中原無過百年,五四文體之變,於今九十九秋矣,猶胡兒語也,迷途知返,當未為晚。
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政治上歷來褒貶不一(尤其引入了共產主義),即單以它提倡白話文,也不見得是貢獻。為應景,本篇用文言文開筆,可惜我實在撐不下去,相信讀者亦看不下去。這豈非自打嘴巴?批判白話文卻仍靠白話文表達?諗深一層,誰令吾輩喪失文言文能力呢?還不拜五四所累!
白話文雖號稱「我心寫我口」,起碼幫唔到粵語人,其實很多省份均要重新適應,只方便了北京獨大。京片子失卻入聲聲調,與優雅的古文明脫軌,備受北方蠻族影響,拆穿了是一種胡語、一種墮落,點解要跟佢?白話文既名不副實,遂又稱為書面語。書面語和文言文,字面意思不就同義嗎?即係兜兜轉轉原地踏步,文言文自古已是跨越方言的溝通工具,何必再搞一套書面語?
文學作品今非昔比,一轉用白話文即拿不出傲視世界的東西。別被那班五四健將騙了,他們自己的舊體詩詞可寫得好過新詩多多聲──根本,有堪稱好的新詩嗎?你倒完整背首來聽聽,唐詩宋詞卻不乏家傳戶曉啊,正如魯迅用唐詩格律寫下名句「豈有豪情似舊時」,舊時,就係追唔番。
為何我們追唔番老祖宗水平?因為要一心多用囉。趁早揚棄白話文,今後書寫用文言文,則尚有機會文藝復興。香港現況貪多嚼不爛,何只兩文三語?單是中文實際已不只一文,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轉用簡體字,於是繁簡兼修產生混淆,後后不分、曆歷在目,輸入法拼音倉頡周身刀冇張利,退一萬步而言,忍痛割掉古典血脈專注白話文吧,又慌死輸蝕喎,最近DSE才恢復考番《出師表》等經典篇章,結果頭頭唔到岸。天底下哪有比我城莘莘學子更辛苦的?人家英文要學輸入法嗎?難怪語文能力下降,我不贊成主流意見增加訓練,恰恰相反,我認為太花時間了,讀到大學仲係學緊語文,永遠學唔完似的,咁幾時先學專科?
我值此五四運動九十九周年,提出廢除白話文之可能性,正是希望大家反思,有些事情趁迷途未遠,仍可以知返的。存在,未必一定合理。
元朝(1271-1368)應驗異族入主無過百年之說,那後來清朝二百多年國祚算什麼?有人附會說,自順治入關(1644)至乾隆登基(1735)便重複宿命──相傳乾隆是漢人嘛。紅朝初年開口埋口蘇維埃,亦猶異族南侵,憑什麼長治久安?抑或,它像乾隆偷雞變換了血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此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