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 馮睎乾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 馮睎乾

網友垂詢,想知道學習文學的方法,期望我介紹些入門書籍。可惜我不是梁啟超,記者問他類似問題,他就花三日開一張書單,即《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經史子集一網打盡,我很好奇:多少人會按圖索驥逐一拜讀呢?讀書和做人,不是歐幾里得幾何學,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永遠是直線;現實決不那麼簡明,反而在波平如鏡的表面上,總密密麻麻起伏着無數小得看不見的陀螺。
文學是什麼?莎士比亞,唐詩宋詞,固然是大眾最認可的文學,但語錄體的《論語》《孟子》,宗教界的佛典道藏,巴比倫楔形文字泥板,古埃及廟柱聖書符像,又算不算?今天的廁格文學,如果有人紀錄下來,難保千年後不會有學者(也許是人工智能)研究,像龐貝古城的牆上塗鴉,煌煌大觀,有些不但精警,更合詩律,比如這句「Admiror, pariens, te non cecidisse ruinis qui tot scriptorum taedia sustineas」(pariens並非標準串法,指牆壁),意思是:「牆啊牆,你承受這麼多廢話,仍沒有塌下來,真令我驚歎。」從這個角度看,生龍活虎的網絡潮文當然也是文學。假如更廣義地說,一切準確而優美地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文字符號,皆屬文學,那麼愛因斯坦方程式是物理的文學,紫微斗數那星羅棋布的十二宮,是命運的文學,甚至於一本巴黎舊電話簿,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Modiano眼中也是激發想像的好書。
都說「天下武功出少林」,難道不出少林就不是武功?抱有這種陳腐觀念的人,往往被MMA打得落花流水。其實最「正宗」的經典,說穿了不過是某種意識形態的最佳代言人而已。不妨想想:從前中國士子寒窗苦讀,何以是讀孔孟而不是老莊?因為讀通道德經可做「國師」,了悟南華經則變「廢青」,而皇帝需要的是維穩,自然以宣揚「孝悌忠信」的儒家為核心課程了。讀聖賢書,成聖的不多,很多反而淪為契弟,如果你看透文學的本質,就一點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