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激戰》中,有以下的經典對白:「一個拳手,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節奏。能夠令對方跌進你的節奏,他就逼着跟你走。」在今次的土地大辯論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犯的錯誤,正正就是把自己視為一個拳手,要把不滿自己政策的巿民,當成自己的對手,運用自己熟悉的節奏,務求在公眾面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最後狠狠地把他們擊倒。
政府一早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所負責的工作及諮詢,定名為「土地大辯論」,而非「土地大討論」,是一個既定節奏的先兆。要知道,辯論和討論,在內容、含義和性質上,均有天大的分別。辯論往往是一場比賽,是有對手的,也要定出勝負和輸贏。而討論則完全不同,甚至絕對相反,往往是透過互相交流和理性分析,從而建立共識的工具。
政府一早把處理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手法,視為一場辯論而非討論,其實已是一個取態和立場,暗示社會上存在着兩種不同的意見,一個是對,一個是錯,而政府自己當然是永遠地、也一早地站在最正義的一方。今次辯論只是提供一個機會,有助政府一方的意見,可以在公眾面前徹底擊敗對手,粉碎日後再有異議的手尾,順理成章地執行相關的土地發展計劃。
政府在任何政策制訂上,其角色應是幫助社會化解矛盾,建立共識,創造雙贏,而非製造分化和對立。除了定位有所不當外,另一個務求使自己在土地激戰中,可以無往不利的節奏,便是負責今次辯論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的背景。小組以傾向發展,及得到政府信任和合作無間的成員為骨幹,即使在小組內有機會出現和政府立場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能夠成為主流、影響小組建議的機會亦甚微。
製造基層和環保的假對立
如果小組的成立是沒有預設的節奏的話,我們便應問為何很多持不同立場和反對發展的持份者也不被吸納於小組之中。例如今次土地大辯論的最大爭議之一,便是發展郊野公園,但相關陣營的主要人士皆不在小組之內。相反,有代表基層或劏房戶的代表則在小組之中,這似乎是反映和一早預告了,在今次土地大辯論的激戰中,節奏的其中一部份便是製造基層和環保的假對立。用基層的住屋需要來壓倒環保,以發展郊野公園,這預設的劇本是呼之欲出。
事實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行為,似乎也十分配合上述的節奏和劇本。例如,在諮詢方案出爐後不久,小組便立即高調地帶同傳媒來探訪劏房戶,以了解他們的住屋需要。這動作很難不給予很多人一些想像空間,認為是為一個既定立場來造勢。幸好小組沒有同時到粉嶺高爾夫球場打波,否則必定造成更大的關公災難。若果小組真的是不偏不倚的話,除了探訪劏房戶之外,他們又是否應該帶同傳媒同樣高調地到郊野公園一遊,聽一聽這一方面的意見呢?
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是,目前的這場大辯論所缺乏的並不是方案和建議,而是最終採納和選擇方案的標準。政府應該考慮的是受影響的人數最少,及受影響的人最有能力找尋替代品的方案。在這個角度分析下,高級私人會所如高爾夫球場應是理想選擇。因為有錢的人是社會上的少數,而他們隨時也可以用錢來作出無數的補償選擇,簡單如到其他地方和球會打波,絕對輕易做到。
最後也想忠告政府一句,政策制訂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和諧共融的社會,而非把不同意自己立場的巿民,當作對手來打擊。市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對手或敵人。
黃偉豪
中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