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迴避外來人口問題(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 譚凱邦) - 譚凱邦

不能迴避外來人口問題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 譚凱邦) - 譚凱邦

土地諮詢於上周揭開序幕,土地小組預先篩選了18個土地選項給市民選擇。筆者認為這次諮詢有先天缺陷,官員刻意迴避土地需求及人口增長的關係,使諮詢並不全面,其土地短缺的計算更建立於猶如浮沙的假設之中。
仔細看看土地諮詢文件,局方及小組主席黃遠輝不斷強調的「土地短缺1,200公頃」,其實是按香港2030+規劃遠景策略研究來計算,並假設至2043年增加98萬人口,當中大部份為單程證的人口輸入,其次為輸入大陸專才計劃的人士。
按香港2030+,土地短缺量的計算方法是將「預計土地需求」(4,720公頃)減去「預計土地供應」(3,514公頃),得出所謂1,200公頃短缺。土地需求包括商業、工業、房屋、政府設施及交通基建等,而當中的房屋、主要特別設施及與人口相關設施的土地需求,計算流程是與人口增加直接相關,並假設至2043年增加98萬人而計算出來。
眾所周知,香港的人口上升主要來自外來人口。筆者以人口增長減半(即只增加49萬),用香港2030+的相同方式及因子來推算,發現未來土地需求即時可減少約1,050公頃,只有約150頃。比起政府所提出的1,200公頃土地缺口,減少8成。
政府、發展局及土地小組部份成員,是集體掩耳盜鈴,明知香港土地需求主要來自人口增長,卻繼續將劏房戶及公屋輪候冊居民作為「人質」,脅迫大家接受破壞環境及官商勾結的土地選項。
其實一般市民已有廣泛共識,香港房屋問題的其中一個源頭為單程證。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網誌回應相關質疑,竟回應「有意見認為取消單程證計劃可減少土地需求,但這看法可能忽視了不少港人家庭團聚的需要」。局長的眼光只是看到仍在大陸而等候來港的人士,高舉家庭團聚價值卻罔顧香港有人口承載力極限。市民希望多管齊下去解決房屋問題是必須包括控制外來人口,實在是謙卑的要求。
說到底,香港不只需要一場土地大辯論,而是同時需要就香港人口及房屋策略進行大辯論,因為外來人口不斷遷入以及土地房屋用作炒賣,是導致今天房屋問題的主要原因。
可以預期,政府未來數個月有很多公關騷及鋪天蓋地的廣告來宣傳土地不足,各位心水清的市民,應非常清楚單靠增加土地不能解決房屋問題,因為政府若一邊覓地,另一邊放任外來人口入境,又繼續容許私樓炒賣,對解決房屋問題無補於事。

譚凱邦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