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路唔打唔曉大? - 馮睎乾

細路唔打唔曉大? - 馮睎乾

地鐵內拍照滋擾不讓座的乘客,巴士上出手KO挑釁你的熊孩,兩件事儘管各有前因,導致民情迥異,但以教育效果來說則一樣:無用。也許你沒察覺,這兩件交通工具上發生的「趣事」,本質跟千千萬萬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相通的──靠打罵威嚇,能令頑皮的子女就範嗎?不妨聽聽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加利曼(Daniel Kahneman)的故事。加利曼本身是心理學家,六十年代在航空學校給導師上課,解釋訓練學員的竅門。他根據對動物所做的測試,發展出一套改變行為的理論,重點是:獎勵正確行為,比懲罰過失更有效。但有航空導師反駁:「不,我以往曾讚揚表現好的學員,但下一回駕駛時,表現總是變差;他們表現差時,我破口大罵,下次總會轉好。依我經驗,你錯了。」其他導師紛紛附和。
加利曼沉思片刻,答道:「你責罵學員而他隨即進步,只是表象,實則沒有因果關係。你聽過『回歸平均值 』(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這現象沒有?意思是:在一連串隨機事件中,若偶然發生一件異常的事,那麼隨之而來的事件,很大機會回歸正常。同理,飛行員技術不會一夜進步,若某次表現特別出色,多數是撞彩,所以不管你有沒有讚賞,他下次駕駛的表現也很可能恢復正常,即是『轉差』。反過來說,某次表現特別糟,也是出於偶然,即使你不責罵,下次他也會恢復正常,即『變好』。這就是回歸平均值。單以一兩次表現來說,你讚或罵都沒有分別,但獎勵正確行為,長遠而言則效果顯著。」
我們看世界,常靠單純的直覺,認定發生在前者是因,在後者是果,往往不慎犯了「後此故因此」(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的邏輯謬誤。不知多少頑童被大人白白打了!不管車廂讓座也好,努力讀書也好,向善上進之心,絕不可能強迫而來。加利曼所謂「獎勵」,不一定是物質,最好是精神上一種愉悅,來自道德的滿足感。孔子早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見《論語.為政》)意思是:以政令刑法約束百姓,他們雖不敢犯罪,卻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禮法來教導,則百姓不僅有愧恥之心,更會修善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