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是偽命題(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土地大辯論是偽命題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眾所周知,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貧富懸殊)的根源是房屋問題。簡單而言,香港現時只有兩個階級:有產(房地產)和無產階級,在樓價和租金不斷飆升下,兩個階級的生活就猶如天堂與地獄之差別,社會矛盾激化,衝突增加,人心動盪,即使沒有政治紛爭,也實屬必然。
六年前,梁振英利用這個矛盾騙取民望奪權上台,政治上固然挑動中港及族群矛盾,以掩蓋其為地產霸權及新興紅色資本服務以謀私的目的,在土地房屋政策上,表面上增加土地供應、搞現已破產的「港人港地」、每年容許5,000個「白居二」免補地價買居屋及不斷加辣壓抑樓價實質扼殺二手市場,配合地產商唧牙膏式的售樓政策,人為地製造「供不應求」,結果本應在2012年調整的樓市,在其任內繼續倍升。貪得無厭的地產商將「牙籤樓」當豪宅賣,削足就履,正好說明目下高不可攀的樓價是市場扭曲的產品,而非正常的市場供求結果。

製造遠水不能救近火假象

現時政府要展開所謂土地大辯論,在主流傳媒輿論配合誤導公眾下,根本是偽命題,與解決本港市民的住屋問題,沒有必然關係。即使根據為虎作倀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供以偏概全的資料,至2026年和2046年,住宅用地的短缺亦分別只是108和230公頃,而非將經濟及基建用地混為一談的1,200公頃。如果真的要解決燃眉之急的住屋問題,單是粉嶺高爾夫球會的172公頃土地經已足夠有餘,又何須搞場大龍鳳,製造「遠水不能救近火」的假象,為政府準備用公私合營模式,讓地產霸權將在新界擁有逾1,000公頃的農地高價套現,掠奪大撤退前的最後一桶黃金?
經濟學上,樓價和租金高昂確是個供求失衡的現象,但在今次大辯論上,政府卻沒有為公眾提供應知之資料。在住屋需求上,人口自然增長只是其中一個要素,還有改善生活的需求、遷徙的需求和投資及投機的需求。在供應方面,土地供應亦只是其中一個要素,有效地運用土地資源和擴大城市地域,皆有助解決問題。
根據政府資料,由06至16年,公屋住宅總人口由2,096,126增至2,100,216,期內落成138,959個公屋單位,但整體租戶僅增加4,000個而已,說明公屋資源沒有有效地分配,公屋輪候冊人數由97,600飆升至288,300。居屋情況更差,期內新建房屋單位7,245個,但住戶總人數反由1,204,324減至1,144,774,減少59,550人。反之,同期新落成的私樓單位只有109,254個,住戶總人數卻由3,278,708大增至3,789,474,增加了510,766人,解釋了何以劏房激增及租金狂升的原因。
要對症下藥,政府一方面要重新檢討公共房屋資源的分配政策,同時增加供應,另方面可用徵收土地及房屋空置稅迫使地產商和業主增加住房供應,甚至立法要求地產商恢復過去公開透明的售樓方式,以至活化工廈,將實際廣泛存在的工廈劏房合法化。與其引導公眾辯論不着邊際的土地供應,倒不如實事求是,立即解決當前水深火熱的住屋問題。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