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資劏房,我住劏房 - 林夕

他投資劏房,我住劏房 - 林夕

居住空間簡約到極致,廚房可以省掉,反正港人工時長,越來越少人開伙,獨立開放式劏房樓的所謂廚房,比辦公室的茶水間更不方便煮食,只方便泡個麵,不要也罷。客廳可以省掉,反正有客到也不適宜久坐,倒不如在外面茶餐廳快餐店坐坐,免卻主客之分更自在,客廳不要也罷。廁所可有可無,洗澡與如廁雖然需要私人空間,住過宿舍的人,應該習慣了共用廁所,越活越回去就當懷舊好了。
好,於是共用租房開始流行,除了省下租金,剩下三乘五呎一張床、能容納一台手提電腦的檯,可以反思物質之不必要以外,據說還有各樣好。共用廚房客廳,能廣交朋友,要變成隱蔽老中青年也非易事。不過,數算着共享租房好處的人,除了獨居老人真正可以互相照顧共享友情,如果條件許可,會不會選擇共享廚房以及坐臥的沙發?是否願意心情不好不想見人時,餓了要泡個麵也要在廚房調整臉色,才敢走出去?
壞事總有好的一面,好的東西也會種下惡果,一個銀幣永遠有兩面;不理想的處境,總找到沒想過的好處,在無可奈何之下找到說服自己好過的理由,這樣子的「凡事向好處想」,是人類生存之道,而不是美德。共享空間好得很?問問販賣這種設計的人,他們自己的家是怎樣設計吧。
早前蘋果介紹一個在南區壽臣山的劏房盤,千六呎劏成十八個單位,即使把共用空間均分,每個佔九十呎不到,私人房間就是一個上下隔的碌架床位連小書桌,還有坐下在馬桶上兩腿不能張得太開的廁所。影片所見,每天醒來要很清醒,頭不要抬太高,否則會碰到天花。如此迷你,公關推介得非常迷人,但租金更迷幻,由八千多元起跳,二萬元月租大一倍面積的全數租出,據公關表示,住客包括港大學生、港漂、甚至iBanker、無國界醫生。
想來想去想不通,針拮不到肉也應知痛。八千多元可以租到七百呎的村屋,一萬元可以租到實用兩百多呎的獨立劏房樓,唯一理由是租個富貴的地址,告訴別人與自己,我住壽臣山,與財政司長劏房波做遠距離鄰居,他投資劏房,我住劏房。對於沒有開車,有車也沒車位可租的人來說,壽臣山那個租盤還有個好處就是出入時與名車為伍,雖然交通費貴,但也可以告訴人我沒有坐公車上班,講完,難怪馬鞍山月租一萬的劏房私樓被搶光。俗語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挨打的數傷痕時,是否也提防自己不要因為習以為常而染上被虐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