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物誌】佛系水果釋迦似足佛祖頭 不噴藥不除草收成自然來?

【台灣風物誌】佛系水果釋迦似足佛祖頭 不噴藥不除草收成自然來?

有種水果,外表青BB,巖巖巉巉,點睇都唔似食得,一剝開卻清香甜美。呢種水果香港人食得少,叫番鬼荔枝;台灣產量高,有個佛系名字叫「釋迦」,全因外表似足佛祖個頭。

台東緊鄰中央山脈,一旁還有太平洋暖流經過,不只空氣好,氣候更是舒適宜人,加上土壤屬於砂質,排水性高,非常適合釋迦生長,光在太麻里地區釋迦種植面積就高達1200公頃,年產量多達720萬公斤,而這樣得天獨厚的天氣和環境,也讓太麻里地區的釋迦口感,比西半部釋迦來的軟糯香甜。

太麻里地區多半種植大目釋迦以及鳳梨釋迦,大目釋迦果粒大、果肉多,軟糯滑嫩,被稱為釋迦界的人氣王,鳳梨釋迦則是因為口感甜中帶酸,有着鳳梨香氣而命名,也受不少饕客喜愛。「一般可以採收的釋迦,果形比較圓,鱗目(果實表面的突起狀物)比較開,再來就是看它的黃溝的部份。」40歲的釋迦農王重禮,帶我們走進釋迦園內介紹道。

7年前王重禮為了年邁的父親,從台北回到台東幫忙落田種釋迦。

因為外表酷似佛祖個頭,因而得到釋迦之名。

王重禮回到台東成為青農之一,崇尚不噴藥不除草的生物防治農法,聽落佛系,其實要忙的更多。

釋迦樹從幼苗到結果可採收,大約需要2至3年的時間,之後果樹會授粉結果,等到釋迦開始生長時,為避免蟲害造成損失,釋迦農還得使用果套將釋迦一個一個包裝起來,而在採收前14天左右更得停止用藥,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吃到低毒甚至無毒的釋迦。隨着健康意識抬頭,不少返鄉種植釋迦的台東青農不只減少用藥,更追求生物防治,強調與自然共生,非必要就不鋤草、不噴藥,雖然費工又費時,但種植出來的釋迦卻大又飽滿,口感也非常香甜滑嫩。此外為拉長生產期,釋迦農更搬出日照設備,讓原本2月就採收完畢的釋迦,可以延長至5月或是6月都還能繼續採收。

話說已屆四十的王重禮,七年前眼見父親老邁,放棄台北熱鬧的都會生活,返回台東太麻里成為新一代釋迦青農,為下一代,他顛覆傳統管理觀念,堅持安全用藥、生物防治,甚至不鋤草,種出來的釋迦健康又美味。記者來到太麻里的釋迦園採訪,眼見與王重禮同行的13個月大的小兒子在地上爬行,驚訝之際,王重禮說:「因為沒噴灑農藥,所以不用擔心小孩中毒。」原來為達到低毒管理,王重禮堅持不噴灑除草劑,利用草皮讓土壤保持濕潤,也能減少灑水,更重要的是能營造健康環境,因此種出來的釋迦農藥殘留也較少。這觀念卻和傳統管理相反,因為老一輩的釋迦農認為,雜草會影響釋迦吸收養分,而且礙事雜亂,因此王重禮常為草到底除不除的問題和爸爸起衝突。「為了家庭,有時也是不得不妥協啊,但我會繼續說服爸爸。」王重禮無奈表示。

果農利用燈光扮日照,滅少部份果樹的休息時間,令部份果樹能延至5、6月才收成。

因為沒有使用除草劑,妻兒在草地上玩也沒問題。

王重禮當初剛回台東,家人只願意讓他當個打雜小弟,幫忙施肥噴藥,直到第二年才慢慢放手讓他獨自經營,但幫忙和實際管理卻有很大落差,前幾年王重禮的釋迦產量不如預期,於是開始和當地其他青農交流,彼此交換意見,他的釋迦產量才越來越平穩,果實也越來越飽滿甜美。一年後,和他相識多年的妻子陳怡君也跟着回來,離開台北遠嫁到台東成為「村姑」,但陳怡君不後悔,還愛上台東這片土地,除成為全職媽媽,現在更是一名賢內助。為做市場區隔,王重禮和陳怡君分工合作,一個負責栽種,一個負責行銷包裝,以網路販售為主,讓消費者買到便宜好吃又新鮮的釋迦,也能拉近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現在王重禮雖然稱不上釋迦達人,但有了家人背後的支持,他說要繼續以無毒釋迦為目標,讓孩子在果園內能自由奔跑,一切就值得了。

採訪:侯青佩
攝影:李菁豪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