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轉去為設計公司做公關。公司專為兒童設計生活用品,所以常常見她發些很有趣的信息和圖片。今天的主題是給小朋友用的洗手間,比如幼稚園的洗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這緣於她去上設計師工作坊,作業就是設計兒童洗手間。但她並沒有在貼文裏寫最後老師的評價,而是改成開放性問題問大家的意見。
乍一看這題目首先覺得羨慕。真的,自從身邊的朋友一個兩個開始生兒育女,就覺羨慕,這一代父母越發小心在生活方方面面為孩子營造最健康安全的環境。我們讀幼稚園的時候,雖然條件也不差,但比拼的還是教育質素:哪家幼稚園的教材先進,哪家幼兒園的教學設備最好。如廁這件「低級」而且私人的事情,好像沒有人考慮過。
文章下有人說長大成人後也不願意在伴侶甚至朋友能聽到的情況下屎尿屁,因為童年陰影──我猜是被家長或老師嘲笑。其實還在上幼稚園的小朋友,能夠知道要大小便並去洗手間完成就已經是很大成就。哪怕做的有欠完美,成人也不必用負面態度矯正他們。小孩子屎尿屁是很煩人,但他們並無心造成這樣的麻煩,由於無心之失而被笑話,並不公平。對於屎尿屁的羞澀甚至恥辱,也許就會這樣慢慢延續到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這樣看來,如廁並不是小事,或者說願意在這樣的小事上為小朋友多想一步的父母,真是不錯的父母。每天看政治新聞總覺得這世界沒救了,覺得百年千年什麼都沒有改變,一切也都會黑暗下去。今天在這篇如廁文的留言區駐足很久,又覺得還是有希望的,在這些小小的、小小的細節裏,藏着家長對於孩子無限的溫柔和愛,很多人努力要改變的,正是當年自己匱乏的。時光不能再留,對下一代的關心未嘗不是一種換位的自我補償。
於是對自己說,再樂觀些吧,耐心些吧,改變很小,但總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