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教協報》上有教師論「進修的意義」:「我選擇把時間用於進修一些能應用於工作實務的課程。例如『中文科文言經典解讀』。」其實那解讀課程最好不讀。中文那有「解讀」這樣的惡詞。
當然,我們有「解說」,例如《史記》卷六十衅少孫收錄漢武帝給齊、燕、廣陵三王的封策書,「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
「解說」之外,還有「解釋」以及「解析」,例如《後漢書》卷三十六陳元上疏,請設《左氏春秋》博士,以教學生:「建立《左氏》,解釋先聖之積結(歷來未解之疑)。洮汰(去除)學者之累惑。」《宋史》卷四三一孫奭博通經義,「有從奭間經者,奭為解析微旨,人人驚服」。
「解析」、「解釋」、「解說」等詞,簡單通俗,那「析」、「釋」、「說」三字,意思也都很明白,但是,現代漢語人不取,偏愛「解讀」,例如中共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有一本《現代漢語新解讀》,香港中華書局也有一本《習近平經典引句解讀》。這「解讀」一詞,中文典籍無有,「讀」字也不知應怎樣解釋。他們甚至可以「讀」人,「讀」疾病,所以上海《文匯報》副刊主編劉緒源有書《解讀周作人》,北京協和醫院副主任醫師李宏軍也有書《解讀男科常見疾病》。從前,我們會評議人物、解說疾病等;現在,萬物似乎無不可以「解讀」。不是這樣,文風恐怕不夠下流。誰說「解析微旨」、「解釋先聖之積結」等不應改為「解讀微旨」以及「解讀先聖之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