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壞書 - 陶傑

讀壞書 - 陶傑

DSE中文卷課程,有中國文學古典名篇,據說目的是培養「中國人身份」,以及增進中文程度。
讀這種古文,在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加上在一個國際金錢城市如香港,又有何用可言?
譬如中學文言範文之諸葛亮「出師表」,香港中學生讀了幾十年。若說教育的宗旨是學以致用,吸取先賢智慧,「出師表」裏的第一金句,作者自述心跡,叫做「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若說讀中文有用,讀中國文學須承傳智慧,則請家長學生留意四周的中國人:個個想上位做官發財,擠上北京圖個人大政協,四周社會「精英」當有九成讀過「出師表」,會考成績當年五優四良,此一經典古文背得出來,但有幾個中國人真的做到「不求聞達於諸侯」呢。
這課書的考試方式,若想得滿分,須認同文章情感真樸,作者人格偉大。然而若中學生背誦了「出師表」,大澈大悟,深為諸葛亮之高潔人格感召,告訴父母:將來長大了,我甘於做一名布衣,願意躬耕一片農地,我不想做投資銀行CEO,不想攀結薄瓜瓜(我指幾年前,現在當然要換個名字了),將來瓜瓜做了總書記之後委任同是牛津中國同學會的校友,我做香港特首,總之不求聞達,不要做大官……你這樣告訴你的家長,會令父母大驚,媽咪摟抱你,暗自哭泣。
因此,包括禮義廉恥之所謂三千年文化,印在書本上的東西,通通都out了。既然不合時宜,迫小孩讀中國古典文學做甚呢。有點常識的父母,包括特區教育局局長,有錢將子女及早送所謂國際或英國寄宿學校,不是沒有道理。
反而英美劍橋哈佛什麼的,由於大愛氾濫,許多畢業生不介意報名國際人道志願團體,去非洲救濟饑饉,保護大象犀牛,反對跨國工業在彼處破壞大自然,提倡種植有機蔬菜的農耕。繞一個大圈子,反而回到中國古代老莊田園的道家生活,以及諸葛亮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士人清高精神。「出師表」此一金句,今日中國學生完全不必讀中文,只要在西方讀到名校,一樣殊途同歸。
既然如此,特區中學中文教育課程,叫學生背誦這種作品,並須按標準答案寫試卷,不就是浪費時間精力?AI時代,一切講效率,付出巨大成本沒有效益的事,最好不要做,包括讀古文。
忽然覺得,五四運動,北平一幫少不更事的大學生說要廢除古文打倒孔家店,咦,原來是對的,正如大陸的毛派紅左,苟全性命於貪腐通脹亂世,懷念毛主席的智慧,只是他們有時讀紅色經典領悟真切,竟然觸霉頭去北韓尋根,一輛巴士翻下深山幾全部犧牲。
香港仔讀「出師表」,好在即使中文DSE滿分,也不會傻到集體組團真的到諸葛武侯伺去哭墳。考到好成績快進港大讀醫科。
凡事換個角度樂觀些看,總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