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借鑑文金會 中國更應學南韓 - 李平

蘋論:
借鑑文金會 中國更應學南韓 - 李平

舉世矚目的南北韓領導人文金會今日在板門店登場。巧合的是,25年前的1993年4月27日,海峽兩岸首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兩韓轉吹和風,與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形成鮮明對比,中國輿論敦促台灣學習南韓,循和平穩定的鐵律改善兩岸關係,但這種論調存在兩大誤區:其一,兩韓和談及金正恩的核訛詐能走到哪一步不無疑問。其二,南韓不以經濟實力數倍於北韓而欺壓對方、不干擾北韓的國內國際空間,這是朝鮮半島和平的基礎。因此,更應該向南韓學習的是中國大陸,而不是台灣。

戰雲由朝鮮半島移至台海

文在寅、金正恩的首次會談選擇在中朝、朝美峯會的中間舉行,是金正恩把北韓核問題由多邊會談轉向雙邊會談、謀求更大利益的一環。半年之間,北韓由外交飽受孤立、經濟飽受制裁,變成炙手可熱的外交寵兒,固有金正恩藉南韓平昌冬奧出招化解危機的原因,更少不了文在寅頂住國內外壓力、助金正恩走向國際舞台的貢獻。
雖然金正恩宣稱停止核試和試射長程導彈,但國際社會對文金會能否推動北韓棄核多持懷疑態度,換句話說,即不看好北韓會放棄核訛詐,會放棄以核武維護金氏政權及換取國際經濟援助的策略。而特朗普明言,美國的目標是北韓「徹底、可核查、不可逆轉的消除核武器」。北京還有另一重擔憂,害怕失去對北韓的影響力,一旦擁核的北韓轉向親美、與韓美形成聯盟,就會成為中國的噩夢。
受中、美左右的南北韓關係,能改善到哪一步,言之尚早。因此,文金會能取得的成果及對兩韓的意義,不見得會超過1993年汪辜會談對兩岸關係的突破。當年,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台灣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在新加坡的會談,是國共內戰結束40多年後的最高級會談,亦就兩岸諸多事務性交流與合作達成協議。而南北韓停戰後的首次峯會在2003年6月舉行,南韓總統金大中訪問平壤,與北韓領袖金正日舉行會談。
世局無常。一年前,戰爭烏雲籠罩朝鮮半島,美軍三大航空母艦戰鬥群集結朝鮮半島海域的消息沸沸揚揚,如今戰雲已移至台灣海峽。解放軍近日在福建外海舉行實彈演習,戰機軍艦連日繞台,軍事震懾動作頻仍,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昨日又警告:「如果台獨勢力繼續恣意妄為,我們還將進一步採取行動。」

不干預內政外交善意可鑑

在兩韓峯會及汪辜會談25周年之際,中國官方媒體、網站敦促台灣總統蔡英文反思如何學習同為民主政體的南韓,掌握和平穩定、人民福祉至上的鐵律,頂住國內外壓力,避免兩岸關係走向地動山搖。其實,兩韓關係與兩岸關係沒有對比的基礎,除非中國承認與台灣的關係如同南北韓是國與國的平等關係。不過,撇開這個基礎去比較的話,更應該向南韓學習的也是中國大陸,而不是台灣。
南韓GDP約為1.5萬億美元,相當於北韓的50倍。但文在寅在推動兩韓和平進程時,並未以此為要脅,未以此干預北韓的內政、圍堵北韓的外交空間,其善意殷殷可鑑。相反,北京如今處理兩岸關係是以經濟收買與制裁、軍事恫嚇為主,連兩岸領導人會晤也是基於意識形態而非尊重人民的福祉與選擇。2015年11月,兩岸分治66年後,習近平與馬英九舉行首次歷史性峯會,但並未給兩岸和平繁榮添加動力,只成為國共領袖的一場禮節性會面。如今,中國再不吸取教訓,再不以南韓為師,只會把兩岸關係拖向深淵。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