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特朗普推倒尼克遜(安裕) - 安裕

東西南北:特朗普推倒尼克遜
(安裕) - 安裕

1972年2月18日,美國總統尼克遜在前往中國破冰之旅的路上短暫停留夏威夷,下榻當地海軍陸戰隊旅長岩士唐准將官邸。他坐在大宅的書桌前,在一張淺黃色紙上寫了他對此行的想法。
他們要甚麼:一、建立他們的國際地位;二、台灣;三、把美國趕出亞洲。我們要甚麼:一、印度支那(?)二、共黨分子——遏制中共在亞洲的擴張;三、未來——減低與中國超級大國對抗的威脅。我們都要甚麼:一、減少對抗和衝突的危險;二、更加穩定的亞洲;三、遏制蘇聯。
事隔五天,也就是尼克遜與毛澤東、周恩來分別會談65分鐘、3小時50分之後,他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的桌上寫了另一張字條:一、台灣=越南=交易(trade off);二、你們的人民期待在台灣問題上有行動,我們的人民期待在越南問題上有行動。沒有一方可以立即就做——但兩者都不能避免——讓我們都不要令對方尷尬。此外,尼克遜在逗留夏威夷的時候還寫了另一張紙條,題為「對待他(如皇帝)」(Treat him(as Emperor)),下列五點注意。這是幕僚給他與毛澤東會晤時的建議。
三張字條已經全部解密,第一張字條更是歷史文件,成為研究當代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入門之學。這張紙上尼克遜「他們要甚麼」一段至今依然貼切,北京仍按着建立國際地位、台灣問題、把美國勢力逐出亞洲三個目標而行。可是,其後的「我們要甚麼」和「我們都要甚麼」並無全面實現。尼克遜對中國的戰略企圖沒有看走眼,看走眼的是美國亞太戰略構想和實現,最終是美國全面撤出印支半島、區內的對抗衝突有增無減。從戰略擘劃的角度來說,以來華傳教士後人及熱愛中國文化學者為主體的美國的中國通,包括建議尼克遜會見毛澤東時「對待他(如皇帝)」、「不要爭吵」、「稱讚他的詩」的一批,在今天形勢驗證下,通通可以買棹歸航,從此休矣。

中國通退場 鷹派頻湧現

特朗普時代的中美關係的確與以往不同,連一向對他批判甚力的《紐約時報》,前社論委員成員波特(Eduardo Porter)在專欄指出,50年前尼克遜以降的「自由主義和平」(liberal peace)中國政策,即經濟關係密切的國家會覺得戰爭的成本太高,這一想法如今看來已成過去。一年來,類似波特看法相繼冒現美國,傳統的中國通在論述舞台轉趨低調,相反,對亞太地區特別是對中國持強硬態度、不像中國通那樣諳熟中文的戰略專家一個接一個湧現,最新的是已經就任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特朗普從去年11月到中國訪問,到上月下令對中國入口產品加徵關稅,幾個月間仿若兩人,此一巨變的背後意涵不是「特朗普瘋子論」,而是白宮大幅調整對中國政策,從理念基礎到執行策略,正起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檢視過往的美國對華政策,根據《洛杉磯時報》前駐北京記者孟慕捷(James Mann)1998年的說法,是失去具體認知的政策構成。孟慕捷在當年一片看好中美關係的大氣候當中別樹一幟,質疑美國負責中國政策的官員的中國認知,只是基於幾次短暫訪問和簽署幾份文件,是「一連串的信任和假設」(a series of beliefs and assumptions),而當中的不少部份,最終證明是「慘痛地不準確」。如果把長久以來對中國文化傾慕的學者型官員失誤也算進去,這種雙重失焦帶來的是,美國以為中國已經丟棄共產主義擁抱資本主義,列根就曾把中國說是「所謂共產主義中國」,言下之意是中國再非意識形態上的對頭人,以孟慕捷之言,這入於「慘痛地不準確」一類。至於克林頓,一度以為可以用經貿關係換取中國人權改善,結果是華府決定商貿與人權脫鈎,兩頭不到岸,放棄人權遭人詬病,對華經貿也不見得獨領風騷。

不問華人權 只求美利益

尼克遜當年在北京寫的一張字條,總綱是把台灣、越南等同交易。律師出身的政客尼克遜,處心積慮要做成這單deal,最後美國以退出台灣換來從越南全身而退,且得到買一送一的北京共同抗衡蘇聯,自覺有賺無蝕。之後的列根與克林頓都是如此計算,付出少許換取中國全面融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半世紀滄海桑田,中國並未像尼克遜或列根期許那樣傾倒入懷,世局發展更有回到50年代中蘇結盟的態勢。波特的專欄文章,可視為美國自由派承認尼克遜的一套中國政策破產,是時候退出歷史的證言。
美國未來會否再掀類似50年代「誰失去中國」的右翼風潮,追究前朝的中國政策,老實說,在現今政治氣候底下的確難料,但實際操作的變化已在眼前。舉一個例子,上任以來,特朗普對中國人權狀況興趣缺缺,是1979年卡特任內中美建交至今,唯一對中國人權不置一詞的總統。北京是否改善人權與美國無關,特朗普要的是不帶利他性質的絕對美國利益。或者,這對某些人是失望的走向,然而從現實而言,特朗普沒有這些考慮,身邊也沒對中國特別有感的幕僚,始有最近的連串舉動。從特朗普到尼克遜,人權或台灣,對白宮主人來說都是身外物,這一點,不可不察,更不可不知。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