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列席爸爸手記】
還記得小時候在不同活動、小組中的互相認識的環節裏,總會提及家中成員的人數,那時普遍家庭是兩、三個兄弟姊妹的組合,能有四個或以上的是少之又少,但在我記憶中最厲害的家庭有八姊妹一起成長!真的很難去想像那家庭的熱鬧程度,也不知道父母如何能同時間滿足她們不同的成長需要,但有一點卻能肯定的,就是她們的成長一定十分豐富!
在復活節假期中,我與表妹一家去旅行,兩位婆婆、兩對家長及五個小朋友浩浩蕩蕩地出發,嘗試體會多孩的生活。他們玩樂有時、爭執有時,不過他們的心一直記掛着對方。他們起床時會走到對方房間中尋覓玩伴的身影,短暫分開後也急於追問其位置,甚至回港後會不斷提及在屋內一起遊玩的時光。而且,在他們當中更出現了微妙的互動,他們互相觀察、互相學習、嘗試去關心、亦勇敢的成長。老大年紀最大,擔起了照顧所有小朋友的責任,主動找不同的小遊戲去招呼表弟妹;老二則對大家關係的張力敏感了,多了作和事佬,少了發脾氣;老三則珍惜與表哥一起遊玩的時刻,學習以友善去對待身邊人;表弟則從三兄弟的行為中,學習自立及自主,拿起自己的筷子進食。這些記憶,他們會記着一輩子;這些成長,他們會受用一生。
在香港要養育小朋友的成本十分高,加上居住環境狹窄,所以不難理解有家庭為集中資源,只會生一個孩子。不過,獨生子女缺乏一起玩耍、一起成長、互相關心、互相支持的同伴,較難透過與朋輩間的互動,學習與他人相處及分享,也缺少了可傾訴的對象。為了平衡其社群發展的需要,家長可以多安排與子女同齡朋友間的共聚,例如:與表兄弟妹相約一起到外地旅遊、與教會朋輩一起到郊野公園遠足、或與同學一起往康樂營或農莊參與日營的活動,甚至共進晚宴、一起到戲院看戲也可滿足其成長時的朋輩需要。若小朋友在幼年時期已找到成長玩伴,隔不多時便可相見,一起玩耍、一起爭執、一起成長,雖不是一起生活,他們的成長亦一定十分豐富,而且是受用一輩子。
親子小點子——大宅捉迷藏
若有機會往外地旅遊,不住酒店而改租民宿也許是一個好選擇,與小朋友共住在大房子中,享受與香港截然不同的居住環境。跟着小朋友們遊走房子的每一個角落,翻開每一扇門,也許還可以找到秘密通道,走到屋子的盡頭埋藏寶物,也可以是親密的親子時光!
若時間充裕,可與子女們一起在屋內玩捉迷藏,不論是捉人的,或是做鬼的,相信也可在這個大場地中玩個盡興!而子女這段與父母一起遊樂的時刻,可能比甚麼景點,或是甚麼伴手禮更難忘!
撰文:列氏
八年的全職爸爸生涯,有苦有甜,有血有淚,想過放棄,勉力堅持,為在兒子的生命路上,曾作主席,現今出席,將來只需列席,但從不缺席。
編輯:彭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