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國,現在厲害了──昨天看林夕專欄,才明白說「中國」也是措辭不當,該說「我國」、「祖國」──但正如李嘉誠不必諱言自己有捱窮的日子,我國既已偉大復興,又何須掩飾往日艱苦的歲月呢?即使教育局長楊潤雄是香港土著,沒一個親戚是從大陸走難來港,也可向前任局長吳克儉學習一下,多讀一點書,自然明白「中共建國」跟「大量人移居香港」有沒有因果關係。
去年看過昔日香港專欄作家十三妹的一本雜文集,想起有篇〈1961年的香港人〉。那篇專欄寫於1961年1月1日,十三妹回顧過去一年,加稅加價,打工仔薪金不變,感慨生活艱難。日子這麼苦,我國同胞會從內地移居香港嗎?十三妹筆鋒一轉,即說:「年年難過年年過,你估1961年的香港人真會餓死者乎?香港人捱冷捱餓,因為有一個現成的中國大陸放在那兒可作比較,倒是不算一回事的。」DSE考中國近代史,應該摘錄十三妹上述的話,讓考生分析一下何謂「現成的中國大陸」。答案可在張愛玲的散文找到。
教科書不管好壞,從來就不是最高權威,要認清真相,必須追本溯源,疏理原始史料,專欄、散文、詩,甚至流行歌,統統是研究歷史的有用素材。張愛玲在1961年重遊香港,返美國後寫了篇遊記〈重訪邊城〉,有幾段提及當時從大陸逃來香港的人:「這時候正是大躍進後大飢荒大逃亡,五月一個月就有六萬人衝出香港邊界。大都是鄰近地帶的鄉民。」現在一年的大陸新移民,不過五萬四千多人,跟當年比較,「倒是不算一回事的」。但殖民地政府跟今天不同,他們考慮到市民需要,到處起樓。張愛玲尋覓從前在港大讀書時,掩映在杜鵑花海中的半山老洋房,可惜已找不着:「這種老房子當然是要拆,這些年來源源不絕的難民快把這小島擠坍了,怎麼能不騰出地方來造房子給人住?」張愛玲用的字眼是「難民」,敢問措辭是否恰當?